首页> 中文学位 >复合名、动、形的功能转指及转喻的单向性优势
【6h】

复合名、动、形的功能转指及转喻的单向性优势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关于词类兼类问题的研究

1.2.2 关于功能转移问题的研究

1.2.3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4 研究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实词功能转指研究的分析依据

2.1 实词互转研究的范围界定

2.1.1 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区别

2.1.2 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区别

2.1.3 自指和转指的区别

2.1.4 本文探讨的范围

2.2 实词互转研究的理论视角

2.2.1 转指和转喻

2.2.2 转喻的“认知框”

2.2.3 转喻的“认知模型”

2.2.4 转喻的“显著度”

第三章 实词功能转指及其不对称动因

3.1 形容词和动词互转的倾向分析

3.1.1 形容词转指动词

3.1.2 动词转指形容词

3.1.3 形动互转不对称的动因

3.2 动词和名词的倾向分析

3.2.1 动词转指名词

3.2.2 名词转指动词

3.2.3 动名互转不对称的动因

3.3 小结

第四章 名形转指的间接性及价值

4.1 名词和形容词互转的倾向分析

4.1.1 名词转指形容词

4.1.2 形容词转指名词

4.1.3 名形互转不对称的动因

4.2 名词转指形容词的间接性特征

4.2.1 名形转指间接性的论证

4.2.2 名形互转间接性的价值

4.3 小结

第五章 余论

5.1 主要结论概述

5.2 相关问题说明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兼类及功能转指的问题,多年来有许多学者研究过,对于词类转指作过不少具体的描述与分析。以往与实词转指有关的研究主要关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如何判断一个语言范畴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主要涉及实词句法位置的问题,即该词的功能发生了何种转变。另一个问题是实词之间发生转类的动因和机制,这方面的研究有学者从功能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但是以往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传统语法语义学的限制,对于一般认知能力对语言结构的影响没有很好的得到重视,使得对于转类的动因不能进行深刻的探索。现在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普及,该问题再次被语法学者们提出。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被认为是三个基本的词类范畴,本文关注的就是它们互相转类的方向和动因。本文是在借鉴前贤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现代汉语词典》中标注兼类的复合名词、动词、形容词,探讨它们之间互相转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并通过实际语料证明它们转指时具有内在的单向性优势,尝试对产生这种单向性优势的因为提出假设。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现状:介绍了研究所要用到的方法和理论以及语料来源等问题。
   第二章确定了实词研究的范围,指出了在讨论词类的功能转移问题时,要区分一些界限,包括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区别、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区别及自指和转指的区别,它们在构成、表现形式和认知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不应混为一谈。
   第三章对于形容词和动词,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转指情况做了初步的描写,并对它们的转指动因做了简单的解释,主要指出了转指时的不对称现象体现出来的单向性及解释产生这种不对称的动因。
   第四章特别阐述了名形互转的单向性,认为它们之间的互转途径具有间接性,名词转指形容词中间有区别词这一环节以及论述这种间接性的意义。
   第五章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和对相关问题的说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