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数学写作对数学学困生影响的个案研究
【6h】

数学写作对数学学困生影响的个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数学写作

2.1.2 数学学困生

2.1.3 数学解题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2.3 小结

2.3 数学写作的理论基础

2.3.1 课程标准

2.3.2 数学写作与学习的关系

第3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的过程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思路的设计

3.2.2 数学写作内容的设计

3.2.3 数学写作测试题评分标准的设计

3.3 数学写作素材(内容)与相应评分标准的关系

3.4 研究设计的实施过程

第4章 数据分析与结论

4.1 数学写作的数据分析

4.1.1 数学写作对数学学困生数学解题的影响

4.1.2 数学写作对数学学困生反思的影响

4.1.3 数学写作对数学学困生情感态度的影响

4.1.4 数学写作对数学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4.2 数学写作对数学学困生影响的结论

第5章 启示与展望

5.1 研究启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T同学数学写作前测试卷实录(1)

附录1:T同学数学写作前测试卷实录(2)

附录2:T同学数学写作后测试卷实录(1)

附录2:T同学数学写作后测试卷实录(2)

附录3:数学写作的内容和格式

附录4:第一次数学写作的题目

附录5:第二次数学写作的题目

附录6:第三次数学写作的题目

附录7:第四次数学写作的题目

附录8:第五次数学写作的题目

附录9:第六次数学写作的题目

附录10:第七次数学写作的题目

附录11:第八次数学写作的题目

致谢

展开▼

摘要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教育界便诞生出了“贯穿于课程的写作(writ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运动,随后70年代又陆续在课堂教育教学方面开始实施“WTL(writing to learning)”的活动,即“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学习”。相继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美国全美数学教师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Mathematics,简称NCTM)先后制定了《数学教学专业标准》(《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ing Mathematics》)和《学校数学的原则与标准》(《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在两个“标准”中,都多次强调了数学写作(数学日记也在数学写作的范围内)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同时也强调说,数学写作也是一种可以构建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工具。在中国,很多城市和地区都开启“数学写作”的热潮,但是早期的数学写作是以“数学日记”“数学周记”“数学作文”“数学小论文”等形式出现。2001年,马岷兴申报的《“数学作文”理论与实践探究》被确立为四川省省级规划课题,与此同时,很多学校都开启了“数学写作”的全新数学教育教学模式,也得到的了中国教育界的重视。数学写作的出现也符合了中国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口头、书面的数学表达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在教学中应予以关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等。
  多数关于数学写作的研究表明:数学写作对课堂的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并且对学生的数学反思、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认知等方面有影响,这样的研究多是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班级学生数学成绩的前测后测,或者通过调查问卷等研究方式得到研究结果。基于数学学困生一直是班级数学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研究时,往往会忽略这一类学生,所以本研究围绕“数学写作对数学学困生到底有没有影响”“在哪些方面有影响(具体在数学反思、数学解题、数学情感态度三方面)”等问题对数学学困生展开个案研究。
  运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数学学困生展开为期两个月(共八次)数学写作的研究,通过对数学学困生前测和后测(两次测试卷内容一样)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以及在进行数学写作过程中对数学写作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本研究得到如下的结论:
  (1)数学写作对数学学困生在数学解题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2)数学写作对数学学困生在数学反思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3)数学写作对数学学困生在数学情感态度上有一定的影响。
  (4)数学写作对数学学困生在学习习惯上有一定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