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模式研究
【6h】

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概念及其角色定位

2.1.1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概念

2.1.2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角色定位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人才培养相关理论

2.2.3 相关理论对馆员培养模式研究的启示

第3章 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基于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回收情况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

3.2 当前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现状

3.2.1 当前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现状

3.2.2 当前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现状调查

3.3 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3.1 馆员培养模式滞后单一

3.3.2 培养课程体系不合理,内容单一

3.3.3 培训手段落后

3.3.4 培养效果评价机制不合理

3.4 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培养理念存在偏差

3.4.2 外部环境缺陷

3.4.3 培养对象参差不齐、培养力量薄弱

3.4.4 培养机制存在误区

第4章 建立完善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4.1 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的基本思路

4.1.1 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基本目标

4.1.2 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基本原则

4.1.3 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胜任素质模型

4.2 建立与完善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模式的具体对策

4.2.1 明确培养方向,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

4.2.2 建立与完善培养课程体系,合理规划培养内容

4.2.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培养方法

4.2.4 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评价机制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自21世纪开始,在信息经济冲击下,高校图书馆面临巨大的危机,师生在获取信息资源的时候,区别于以往,图书馆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起来,为此高校必须结合新公共服务理念,快速向服务型图书馆的转型,而作为其核心驱动力的馆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高校图书馆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完善的馆员准入制度,造成高校馆员目前整体文化水平低、知识结构单一等现实问题,其馆员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需求,为此许多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
  本文从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结合人才培养相关理论,并采用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工具,提出了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模式,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涉及的很少。
  通过对上海市10所高校共289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归纳出馆员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培养模式上,一直沿用以往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适合目前图书馆对馆员的需求;在培养课程上,课程内容比较简单,涉及面很窄,课程深度不够,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技术等方面;在培养手段上,过分依赖讲座、参观等手段,并且浮于表面,没有进一步的深入;在培养效果评价机制上,没有有效的评判标准,主要集中在馆员心得体会报告、科研论文等简单方式,没有明确的评分机制,无法获知培养模式是否符合需求。
  根据馆员培养现状事实依据,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在培养理念上,重视理论培养轻视实践培养,重视信息技术轻视图书馆本身专业,重视学术成果轻视图书馆本职工作;在外部环境上,学校不重视馆员培养,学院不认可馆员的信息服务能力;在培养对象上,整体馆员能力不齐,需求不齐;在培养力量上,培养的资金不足,培养的能力不足;在培养机制上,培养对象过分重视精英化教育,培养需求只注重满足顾客式的信息服务,培养评价机制重视程度不够。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加强:
  第一,确定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在基本目标上,要满足高校师生服务的需要,满足高校图书馆的需要,满足馆员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基本原则上,重视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培养,着眼于未来图书馆发展的需要,重视其他信息服务提供商的竞争。最为关键的对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角色进行科学划分:信息资源的搜集与组织上的管理者、信息服务方面的推广者、信息资源使用上的指导者、参与高校教学与科研上的组成者,并且建立相对应的胜任素质模型。
  第二,建立与完善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模式的具体对策:明确培养的方向,注重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建立与完善培养课程体系,合理规划培养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培养手段;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评价机制,设定合理的评判标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