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视觉表征的上海旅游感知形象对比研究——以中西方游客摄影照片为例
【6h】

基于视觉表征的上海旅游感知形象对比研究——以中西方游客摄影照片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研究内容

1.4研究区域概况

1.5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综述

2.2 理论基础

2.3 相关概念界定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与筛选

3.2 旅游形象体系建构与数据编码

3.3 研究方法

第4章 摄影照片内容对比分析

4.1 上海旅游认知形象要素对比分析

4.2上海旅游认知形象共现聚类对比分析

第5章 摄影照片表现手法对比分析

5.1 旅游摄影拍摄色彩对比分析

5.2 旅游摄影拍摄角度对比分析

5.3 旅游摄影拍摄距离对比分析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从旅游感知形象角度出发,基于旅游凝视、旅游符号学以及霍夫斯泰德文化理论为基础,立足游客上传到网络上的摄影照片,根据照片的内容、摄影的技巧,并探析游客的拍摄心理,尝试采用照片内容分析法、共现聚类分析法以及社会网络法的方法,对比研究了中西方游客感知的上海旅游形象。一方面是对旅游感知形象理论从图像、摄影、心理学等角度的一种新探索,另一方面,本文分别比较了中西方游客的上海旅游形象感知的差异,希望能为上海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维护和构建提供参考,为上海打造更具针对性的旅游形象提供借鉴。
  上海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大都市,在创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提升国内外旅游吸引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笔者在对国内外关于旅游感知形象和旅游摄影照片研究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选题:基于视觉表征的上海旅游感知形象对比研究——以中西方游客摄影照片为例。本文采用网络相册以及旅游社交网站上游客上传的照片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体系,并根据照片内容要素统计相应频次,分析旅游者对上海的形象感知系列要素和感知强度,同时通过探究旅游照片的摄影技巧等,探析隐藏在照片背后的游客感知情感,最后综合得到中西方游客对上海的旅游感知形象,并进行对比分析,结论如下:
  (1)西方游客感知的上海旅游形象要素多于中方游客。西方游客在旅游目的地活动过程中,关注的视野比较广,除了关注焦点景观外,也会关心周边的其他相关事物,感知的景观要素较为多元全面。而中方游客在旅游地活动时,感知的内容较为单一,单体特征突出。
  (2)中西方游客对上海具体的旅游形象要素认知,呈现出不同的感知偏好特征。西方游客对上海的休闲娱乐类场景感知度更强,而中方游客对文化艺术历史体验类项目的感知度更强。西方游客更喜欢拍摄河段湖泊等水文景观和都市人群景象,体现了西方游客对于城市休闲娱乐活动的偏好。中方游客拍摄的动植物景观、城市交通设施与建筑、城市景观小品,以及都市风光要素要多于西方群体。
  (3)中西方游客群体感知的旅游形象要素组合存在异同。相同的是:游客基本上能感知的照片类型都为6种,通常照片中主要反映两个景观要素。中西方游客在照片中都会反映出上海的繁华都市景象以及当地人的生活场景的偏好。不同的是:西方游客在取景拍摄时,常与水、综合游憩类的场景进行组合构图,中方游客在拍摄景物时多搭配道路、车站、桥梁、船、航空港等,喜爱车水马龙的景观;西方游客表现出更多的对传统中方文化景观的感知偏好,但中方游客对文化景观感知度也很强,但并没有深入仔细去观赏这类文化景观;在拍摄有人物的照片时,西方游客更多关注当地人的活动,而中方游客则更多拍摄旅游者(包括自己)或是拥挤的人潮。
  (4)中西方游客不同的拍摄手法,也表达了不同内心情感。中西方游客群体多采用亮色调的照片拍摄景物,体现了游客在上海旅游期间的情绪基本是轻松、愉悦、欢快的。但西方游客对上海的旅游体验情绪更为高涨,满意度更高;两个群体最多采用平视的拍摄角度取景,表明中西方游客对上海这一旅游目的地的情感多为自然而亲切的,但是中方游客更多表达对上海景观的崇敬之情;中方游客更喜欢用近距离来观察旅游地,带有更强烈的好奇和窥视心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