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克里米亚公决事件的民族自决权分析
【6h】

克里米亚公决事件的民族自决权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1 选题背景

1.1.2 国际法中民族自决权原则的起源与发展

1.2 选题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历史比较研究法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克里米亚全民公决介绍

2.1 克里米亚地区的多维概述

2.1.1 克里米亚的地缘情况

2.1.2 克里米亚的历史背景

2.2 克里米亚公决事件原因分析

2.2.1 政治原因

2.2.2 经济原因

2.2.3 文化原因

第三章 全民公决制度的法理依据

3.1 民族自决权理论的起源

3.1.1 自决权理论的提出

3.1.2 从理论到国际法原则

3.2 民族自决权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3.2.1 民族自决权的国内外学说

3.2.2 民族自决权的实践情况

3.2.3 国际法上对民族自决权的态度

3.3 民族自决权项下的全民公决制度

3.3.1 全民公决制度的理论简介

3.3.2 全民公决制度的国际法律依据

3.3.3 全民公决制度近代以来的实践情况

第四章 克里米亚公决事件的民族自决体现

4.1 克里米亚公决事件的争议点

4.1.1 国际态度争议

4.1.2 合法性争议

4.1.3 主权与自决权争议

4.2 克里米亚公决中的国际法原则冲突

4.2.1 主权与自决权的概述

4.2.2 主权与自决权辩证关系

4.3 克里米亚公决事件的批判性分析

4.3.1 有违国际法共识

4.3.2 有违国内宪法

4.3.3 有违公决初衷

第五章 克里米亚公决事件的启示

5.1 民族分离主义的负面影响

5.2 民族自决权的发展方向

5.2.1 传统自决权理论的局限性

5.2.2 自决权内涵的新发展

5.2.3 发展内部自决权的趋向

5.3 维护国家主权的应对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民族自决权是国际法上公认的基本原则之一,关于民族自决权实现方式的具体规定,目前在国际法上并不明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非暴力实现民族自决权的一种方式,全民公决制度使得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了独立,但是也同时挑战了现有主权国家的完整与统一。2014年,乌克兰主权范围内的克里米亚地区举行了该地区范围内的全民公决,随后脱离乌克兰,转为俄罗斯管辖。该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各界的讨论,在国际法层面上,很大程度是对其合法性的判断和对民族自决权理论的探讨。在克里米亚全民公决事件中发挥作用的全民公决制度,作为民族自决权的重要实现方式,其合理有效地实施,对于解决地区矛盾、民族矛盾、甚至国际争端或有其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其法律依据的缺失,国际社会上对这一制度也是多有争议。基于民族自决原则的全民公决是否合法,关系到举行全民公决制度的民族能否独立出去成为国际法主体和国家承认的问题,更关系到到多民族国家面对类似问题时应当如何处理。因此,我们需要对民族自决权的内涵和全民公决制度的实施达成更清晰的共识。本文将立足于对克里米亚公决事件的起因和背景进行剖析,对该事件的合法性与否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对民族自决权做理论上的分析,以期能够厘清民族自决权与国家主权之间的矛盾与联系,以及民族自决权原则究竟应当如何实现才能达到更好地实践效果,最终希望能够对在当今时代,民族自决权理论应当如何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发表一些看法。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笔者对国际法上有关于民族自决权的条约进行搜索和研究,例如对《联合国宪章》、《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等国际法文件中涉及民族自决权的条文进行查找和理解,由民族自决权概念最初的倡导者列宁的选集开始,对后来国内外学者有关民族自决权理论的专著做了初步查阅,其中,有关主权和人权的对立统一关系理论被运用于本文中对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的关系的探讨,另外对于后殖民时代,民族自决的适用对国家主权原则和领土完整构成威胁,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兴起,进而发展出外部自决权和内部自决权的概念,本文认为民族自决权应当更多地向内部自决权方向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