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东晋、南朝时期建康地区的墓葬文化与士族社会
【6h】

东晋、南朝时期建康地区的墓葬文化与士族社会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厘定

一士族墓葬

二墓葬文化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

一南京东晋、南朝墓葬考古现状

二建康士族社会研究

第一章葬具与建康士族社会

第一节浮棺小考

一建康城内的浮棺:东晋末年后的建康士族社会变迁

二浮棺的来历

第二节建康士族葬具研究——兼与北朝葬具的比较

一上游葬具与下游葬具

二南朝葬具与北朝葬具

第三节浮棺与“伏棺”:建康士族的丧葬观

小结

第二章墓室与建康士族社会

第一节谢氏家族墓葬形制与地方基础研究

一谢鲲墓:陈郡谢氏的地方化进程

二牛上头墓地:晋宋之际的陈郡谢氏与吴兴地方

三司家山墓地:单室墓意义的可能性推测

第二节建康士族的墓室构造

一墓门

二壁龛和假窗

三祭台

四棺床

小结

第三章出土物与建康士族社会

第一节六面印与东晋、南朝社会

第二节文房用品与东晋、南朝社会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建康士族内部有较大分歧和差异,但从墓葬文化来看足以将其视为同一阶层。永嘉之乱后,北人南渡,居于建康,葬于建康。初葬建康之北人由于固守北方家乡的葬俗,一度打乱了孙吴、西晋以来建康地区墓葬文化自然发展的进程。最终,南渡北人为了扩大自己在江东的实力,开始了“地方化”过程,表现在墓葬文化上,即融合本地葬制和葬俗,形成了一整套新的墓葬文化,现代考古学者称为“建康墓葬文化”。东晋以后,高门侨姓士族在政治、军事上的影响式微,但其文化一直占据社会上的主导地位。寒门和皇族等社会阶层的墓葬文化的呈现出“士族化”的趋向,而这样的“士族化”落实到具体的空间范围,本质上就是“建康化”。因此,贯穿整个东晋、南朝,建康地区的士族墓葬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地方化”色彩较为明显,进而陷入僵化。反观此时的北朝,墓葬文化却已进入多种形态共同发展的格局。从墓葬文化观察、窥探到的士族社会,是一个高度封闭而稳固的社会,不过其最终却走向崩溃。笔者的讨论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章讨论了建康士族的葬具问题。葬具在丧葬仪式中居于核心地位,葬具的置办亦能体现士族社会的某些方面。第一节从东晋、南朝时期建康地区的“流棺”现象切入,探讨建康士族葬具的来源及其背后的社会生态;第二节结合考古资料讨论了建康士族葬具的基本形制,及其与北朝葬具的比较。建康士族对于木质葬具的坚持,实质上也是坚持其文化传统的表现之一。 第二章讨论了建康地区士族墓葬的形制问题。第一节从陈郡谢氏家族墓的个案出发,分析凸字形单室砖墓在建康地区的全面流行,从这一现象入手揭示从东晋到南朝士族在地方上的力量被削弱的过程。第二节分析士族墓葬中墓室的构造,聚焦于单室墓流行之后,士族是如何通过对墓室内部的构造,进而将自身与其他阶层的墓葬区分开来。笔者通过统计墓室内5个代表性设施(墓门、祭台、壁龛、假窗、棺床)在士族墓葬整体中所占比重,分析它们各自在士族墓葬中所充当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借助了士族墓葬内的两类代表性随葬物品(六面印及文房用品),试图论述士族对于东晋、南朝社会其他阶层的深远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背后的隐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