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关中-天水经济区农民居住集聚的模式选择
【6h】

关中-天水经济区农民居住集聚的模式选择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 研究方法及拟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2 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农村居民点相关理论

2.1.2 国外土地整治规划实践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农民居住集聚基本概念界定

2.2.2 农民居住集聚的背景

2.2.3 农民居住集聚的影响因素

2.2.4 农民居住集聚的现有模式

3 关中—天水经济区农民居住集聚现状分析

3.1 研究数据来源

3.2 关天区农村居住现状分析

3.2.1 区内村庄土地资源总体利用率低

3.2.2 区内村庄人口结构失衡

3.2.3 区内村庄基础设施不足

3.2.4 区内村庄经济实力偏弱

4 关中—天水经济区农民居住集聚模式选择实证研究

4.1 实证研究思路

4.2 村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村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指标选取方法概述

4.2.3 村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因子得分的计算

4.3.1 因子分析简介

4.3.2 因子得分计算步骤

4.4 K-means聚类分析过程

4.4.1 K-means聚类分析简介

4.4.2 K-means聚类分析步骤

4.5 判别分析过程

4.5.1 贝叶斯判别分析简介

4.5.2 贝叶斯判别分析步骤

4.5.3 贝叶斯判别分析效果检验

5 关中—天水经济区农民居住集聚模式的实现路径探究

5.1 居住集聚模式构建的指导原则

5.1.1 分类指导,因地制宜

5.1.2 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5.1.3 统筹兼顾,示范引导

5.1.4 敢于创新,突破传统

5.1.5 资源集聚,产业延伸

5.1.6 多元投资,基础先行

5.2 核心城镇引领驱动型

5.2.1 模式选择依据

5.2.2 模式内涵

5.2.3 实现路径

5.3 特色产业培育支撑型

5.3.1 模式选择依据

5.3.2 模式内涵

5.3.3 实现路径

5.4 原址优化改造型

5.4.1 模式选择依据

5.4.2 模式内涵

5.4.3 实现路径

5.5 易地迁建安置型

5.5.1 模式选择依据

5.5.2 模式内涵

5.5.3 实现路径

6 结论

6.1 基本观点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我国在城镇化跨越式推进以及经济渐入“新常态”的大趋势下,长期以来对二元结构框架下非均衡发展路径的过度依赖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性逆转。城镇经济的快速倾斜式发展,严重损害了城乡协调、统筹发展的良性机制,由此迸发出农村发展边缘化、空心化;后备土地资源频频告急;农村长期建设规划失位、农民住宅非理性扩张以及留守人口系统性风险加剧等一系列症结。研究农民居住集聚问题不仅有助于上述难题的化解,更事关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的破解以及农民居住条件现代化的达成、是构建城乡一体化建设体系的关键一环,因而其理论价值高、政策意义大。
  本文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采取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关天区农民居住集聚的模式选择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入户调查问卷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从土地利用、人口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为切入点,揭示农民“空心村”居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接着以村庄评价指标体系为分析基石,针对如何构建农民居住模式选择的数理方法体系,通过建立以因子分析(进行降维处理)、聚类分析(进行村庄归类),以及贝叶斯判别分析(进行居住集聚模式的定量描述)三者相结合的分析范式,从实证角度为农民居住集聚模式选择提供定量方法支撑;然后,以受统计村庄的聚类结果为依据,构建与之高度匹配的四种农民居住集聚模式并深入探究每种模式的可能实现路径;最后立足于关天区实际情况,得出了农民居住集聚的模式选择应当遵循集聚经济理论为指导、统筹设计、同时进行政策扶持、并尊重农民意愿等结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