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牙周基础治疗对三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影响
【6h】

牙周基础治疗对三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影响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检测并比较牙周基础治疗前后不同类型牙周炎和不同深度牙周袋内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和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的变化。 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和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各20例,分别在基线时和治疗后1个月时,采集每位患者三个位点的龈下菌斑,其中PD>5mm的位点2个,PD≤3mm的位点1个,同一患者两次采样位点一致且均为后牙。抽提样本中所有细菌DNA,用PCR方法分别扩增其中A.a、P.g和T.f的16S rRNA基因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检测特异性的DNA条带。检测同一位点在基线时和治疗后1个月时A.a、P.g和T.f的变化情况。 结果:基线时,A.a在AgP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P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g和T.f在AgP和CP组间的检出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基线时,两组共40例患者,比较PD>5mm和PD≤3mm位点,前者的P.g和T.f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A.a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PD>5mm位点,CP组和AgP组基线时和治疗后一个月比较,P.g和T.f的检出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a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PD≤3mm的位点两组患者其三种细菌在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牙周基础治疗能明显减少AgP和CP患者深牙周袋内的P.g和T.f,提示P.g和T.f可以作为评估牙周基础治疗效果的标志性细菌。A.a的检出率可作为鉴别AgP和CP的依据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