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丰子恺“二重人格”辨
【6h】

丰子恺“二重人格”辨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成因:“二重人格”初辨

第一节 施者与受者的不同立场

第二节 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对抗

第二章 现象:“二重人格”再辨

第一节 世相中的人生境界

第二节 生命中的执着追求

第三节 个体的心理气质

第四节 他者的言说评价

第三章 结果:“二重人格”三辨

第一节 超越的土壤:精神资源

第二节 超越的枝叶:散文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声明

展开▼

摘要

丰子恺的散文创作几乎贯穿其一生,在不同的历史境遇和年代里,都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散文创作往往真实地体现了作家个性。丰子恺的散文创作和其人格构成之间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无论是与丰子恺同时代的作家,还是后世的读者或评论者,常以“单纯”、“恬静”、“自然”、“谦恭”、“质朴”等词语概括丰子恺的个性。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读过他的散文后,更是称其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但面对这些褒奖之词,丰子恺却回应说自己是个“二重人格”的人。
  本文即以这种落差为考辨的基点。从成因、现象、结果三个方面对丰子恺的人格构成和散文创作,尤其是建国前的散文创作,进行辨析。
  第一部分还原了丰子恺“二重人格说”的语境。并通过其文中流露的人格向往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尴尬困境,解释了丰子恺自称有“二重人格”的原因。明确丰子恺的“二重人格”实际上应该被打上引号。
  第二部分详述了因个体执着而与世俗生活所起的种种冲突,以及丰子恺如何恪守自己的为人准则。结合他的散文创作和同时代作家对他的评价,分析其独特心理气质和对散文创作产生的影响—“苦闷说”的发现,并明确其为人的执着和人格的统一。
  第三部展现了丰子恺对超越自我、超越世俗的期待和成果。分析其之所以完成超越的精神资源和依靠,也分析了丰子恺散文创作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儿童,解释了他重要的艺术学说之一“绝缘说”,并展示了丰子恺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风貌。
  丰子恺散文中流露的平实、纯真和圆融之美是他以艺术之心涵养日常生活,以童真之趣化解世俗烦扰,以个人执着善待平凡人生的真实写照。“二重人格”的矛盾并未削折他的从容淡泊之气,他用自己的作品和人生向世人诠释了执着、认真的生命格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