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测量四肢血压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临床研究
【6h】

测量四肢血压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1 老年人群高血压管理及趋势

2 外周动脉疾病与四肢血压

3 下肢脉搏波与外周动脉疾病

第一部分 研究人群高血压管理情况

第一章 中国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调查研究

引言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中国老年人群近几年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及趋势

引言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四肢血压的死亡预测价值及影像学特征

2.1 四肢血压在中国老年人群中的死亡预测价值

引言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2.2 无症状双臂间血压差值增大者的影像学特征

引言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下肢脉搏波在中国老年人群中的死亡预测价值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人群、现场调查、随访

2.2 脉搏波波形记录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人群特征

3.2 脉搏波上升支时间的预测价值

3.3 脉搏波上升支时间比与踝臂指数及双踝间血压差值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中国老年人群的血压管理现状
  1.1中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调查研究
  目的:
  拟在上海市郊的老年人群中,研究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等血压管理情况,以及探讨高血压控制率不佳的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06-2008年期间,我们在上海市郊邀请了一个乡镇所有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参加此研究。我们采用国际标准化问卷收集了患者的信息,包括疾病史、治疗用药史及患者的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等情况。我们采用经过验证的欧姆龙7051电子血压计对研究对象进行血压测量,连续进行3次血压测量,两次血压测量间隔为1分钟,取平均值作为高血压诊断值。所有血压测量需在研究对象经过10分钟的坐位休息后进行。我们将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舒张压≥140/90 mmHg,或者正在进行高血压治疗。
  结果:
  3949名研究对象纳入最终分析,平均年龄为68.3岁,女性为2185人(55.3%)。其中肥胖患者(体重指数≥30 kg/m2)182人(4.6%),糖尿病患者366人(9.3%),高血压患病率为59.4%。在2345个高血压病人中,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72.5%、65.8%和24.4%。在1542个正在治疗的高血压病人中,使用复方制剂者为1196人(77.6%),其中1157人(75.0%)使用噻嗪类加上利血平或可乐定等固定剂量复方制剂,1人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与氢氯噻嗪复方制剂,38人(2.5%)使用随意的两种或以上药物组合;使用单药治疗者为346人(22.4%),其中217人(14.1%)使用短效钙通道阻滞剂,129人(8.3%)使用其他种类的降压药。使用复方制剂和单药治疗的控制率分别为37.3%和36.4%。逐步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治疗者血压未控制的影响因素为增龄(+10岁,比数比[OR]:1.19,P=0.03)、女性(OR:1.40,P=0.01)、肥胖(OR:2.35,P=0.0002)和重度饮酒(≥300克酒精/周,OR:2.18,P=0.0007)。
  结论:
  在中国老年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很高,知晓率和治疗率尚可,但控制率较低。其原因可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低剂量短效降压药物的使用有关。
  1.2中国老年人群近几年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及趋势
  目的:
  近几年来,健康保险系统在中国农村地区已经建立。我们在一个农村老年人群中,研究近几年来高血压药物使用及变化趋势。
  方法:
  在上海市郊的一个乡镇,我们调查了所有高血压治疗者的药物使用情况。根据被调查者的年龄,我们每隔一年进行一次调查。其中在2006、2008和2010年调查60-69岁者,2007、2009和2011年调查70岁及以上者。我们采用国际标准化问卷收集了患者的信息,包括疾病史、治疗用药史及生活习惯。我们采用经过验证的欧姆龙7051电子血压计对研究对象进行血压测量,连续进行3次血压测量。
  结果:
  60-69岁年龄组,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加上利血平或可乐定等复方制剂的比例在2006年(n=1396)为80.7%,在2008年(n=1854)为70.2%,在2010年(n=1545)为55.3%,呈明显下降趋势;相应使用钙通道阻滞剂的比例分别为18.3%、29.6%和30.8%,呈上升趋势;相应使用血管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的比例分别为2.7%、5.1%和16.3%,呈上升趋势。相应的高血压治疗者控制率分别为36.7%、42.3%和45.3%,呈上升趋势。70岁以上年龄组,在2007年(n=1498)、2009年(n=1311)和2011年(n=1312),各类药物使用和高血压控制具有相似的趋势。
  结论:
  近几年来,在中国老年人的高血压药物使用中,老的复方制剂的使用比例呈下降趋势,新型降压药物使用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相应的高血压控制率呈逐渐升高趋势。
  第二部分四肢血压的死亡预测价值及影像学特征
  2.1四肢血压在中国老年人群中的死亡预测价值
  目的:
  在中国老年人群中,研究上臂血压水平及四肢间血压差值和比值的死亡预测价值。
  方法:
  本研究是一个中国老年人群(≥60)前瞻性队列研究。在基线时,我们采用示波技术仪器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同步的四肢卧位血压测量,计算四肢间血压差值和比值。踝臂血压指数为较低一侧踝部血压与较高一侧上臂血压的比值,双臂间血压差值为双臂间血压差值的绝对值,双踝间血压差值为双踝间血压差值的绝对值。在2006-2011年期间,我们随访了所有研究对象的存亡信息及死亡原因。
  结果:
  总共有3133名研究对象参与了本研究,其中男性为1383人(44.1%)。基线平均年龄为69岁。经过平均4年的随访,总死亡和心血管死亡人数分别为203人和93人。在校正年龄、性别和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多元COX回归分析显示,较高收缩压的一侧手臂的所有血压成分,除平均动脉压与总死亡呈负相关(P=0.04)外,其余血压成分与死亡均无显著关系。然而,同样在校正相关协变量后,踝臂指数每降低一个标准差、双臂间或双踝间血压差值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总死亡和心血管死亡危险比均显著增加,分别为1.15-1.23(P≤0.01)和1.17-1.24(P≤0.04)。二分类变量分析结果显示,降低的踝臂指数(≤0.90、≤0.95或≤1.00)、双臂间或双踝间血压差值增大者(≥15 mm Hg或≥10 mm Hg),总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均显著增加。在排除83个踝臂指数≤0.90者后,双臂间或双踝间血压差值增大者死亡风险增加的趋势仍存在。
  结论:
  在老年人群中,双臂间或双踝间血压差值,在单侧上臂血压和/或踝臂指数的基础上,能够显著增加对死亡的预测价值。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同步的四肢血压测量对心血管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2.2无症状双臂间血压差值增大者的影像学特征
  目的:
  双臂血压差值增大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增大。我们采用CT血管造影,研究在双臂血压差值增大者中,主动脉弓、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以及椎基底动脉的影像学改变。
  方法:
  在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采用示波技术进行同步的卧位四肢血压测量。对前期研究新筛出的双臂血压差值在10mmHg以上者且无症状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测。扫描部位自主动脉弓向上扫描至wills环,层厚5mm。读片并重点分析主动脉弓、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以及椎基底动脉等的狭窄、堵塞和钙化情况。
  结果:
  总共45名研究对象进行了CTA检测,其中男性为22名,左侧和右侧血压较低者分别为30人和15人。总体上,45名双臂血压差值增大者中,40名有病变,比例为88.9%。其中,病变在主动脉弓为29人,左侧动脉为28人,右侧动脉为21人。30名左侧血压低者中,有27名有病变(90.0%),其中病变在主动脉弓为18人,在左侧颈内动脉为16人,左锁骨下动脉为7人,左侧其他动脉为9人,而在右侧动脉为7人。在15名右侧血压低者中,13名有病变(86.7%),其中病变在主动脉弓为11人,在右侧侧颈内动脉为4人,右锁骨下动脉为4人,右侧其他动脉为5人,而在左侧动脉为9人。
  结论:
  大部分双臂血压增大者的无症状患者,具有主动脉弓或者同侧的大血管病变,也有对侧的大血管病变。
  第三部分下肢脉搏波在中国老年人群中的死亡预测价值
  目的:
  在下肢动脉疾病中,踝部脉搏波波形异常,脉搏波上升支时间延长。我们拟在中国老年人群中,探讨下肢脉搏波上升支时间的死亡预测价值。
  方法:
  本研究是一个中国老年人群(≥60)前瞻性队列研究。在基线时,我们采用光学描记法记录所有研究对象双侧踝部的波形,计算上肢支时间占脉动周期时间的比值。从2006年至2001年,我们随访了所有研究对象的存亡信息及死亡原因。
  结果:
  在基线,总共3115名研究对象参加了我们的分析,其中包含1376名(44.2%)男性,平均年龄为69.0±7.4岁。经过平均4年的随访,总死亡和心血管死亡人数分别为201人和92人。在校正年龄、性别和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多元Cox回归分析显示,脉搏波上升支时间比(平均值±标准差,17.0%±3.1%)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总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均显著增加(P<0.0001),相应的风险比分别是1.30(95%可信区间:1.15-1.47)和1.45(95%可信区间:1.24-1.70)。将脉搏波上升支时间比以五分位进行分类,多元Cox回归分析显示,脉搏波上升支时间比与总死亡和心血管死亡均呈U型曲线关系。第3个五分位者总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最低,第5个五分位者总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最高。以第3个五分位为参照,第5个五分位的总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的危险比分别为2.69(95%可信区间:1.68-4.29)和3.64(95%可信区间:1.76-7.50)。
  结论:
  下肢脉搏波上升支时间升高有显著的死亡预测价值,证实其可以筛查和诊断外周动脉疾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