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能力教育模式研究
【6h】

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能力教育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的缘起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

1.3.3论文基本框架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基础

2.1核心概念界定

2.1.1可雇佣性能力

2.1.2可雇佣性能力概念辨析

2.1.3可雇佣性能力教育模式

2.2研究基础

2.2.1就业能力学说

2.2.2胜任力模型

2.2.3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2.2.4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3.1可雇佣性能力内涵研究

3.2可雇佣性能力的结构维度研究

3.3可雇佣性能力教育模式的研究

3.3.1输入—输出模式

3.3.2 Harvey 和Locke 模式

3.3.3体验学习模式

3.3.4高等教育作用模式

第四章 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能力教育模式问题与有效实践

4.1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能力教育模式问题

4.1.1办学封闭,可雇佣性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偏差

4.1.2学校定位存在偏差,可雇佣性能力培养偏重理论

4.1.3教师授课方式单一,不能全面开发学生能力

4.1.4缺乏对学生可雇佣性能力自我开发的引导

4.2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能力的教育模式有效实践

4.2.1他山之石——西方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能力教育实践模式

4.2.2囊中珍灿——我国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能力教育实践模式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

5.2课程体系中应体现可雇佣性能力

5.3可雇佣性能力培养更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

5.4促进用人单位认可高校对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可雇佣性能力(Employability,亦称就业能力)是指将高等教育服务转化为人力资本存量,并能够实现这种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该能力以大学毕业生为载体,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前提,有助于提高实际的生产力水平,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它反映的是大学生在求职环节中能量的大小,并非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的实际工作能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大踏步的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2003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见正文图1-1),待就业人数亦逐年增加(见正文图1-2),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见正文图1-3)。笔者认为关联高等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的可雇佣性能力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在数据收集与整理、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对文献资料所得数据进行系统详实的理论剖析。总结当前我国可雇佣性能力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国内外可雇佣性能力教育模式的有效实践,为解决我国可雇佣性能力教育模式问题提供指导和建议。
  论文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本研究的基础研究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的源起、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及论文框架;核心概念以及研究基础;国内外关于可雇佣性能力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并对已有研究进行述评。
  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应用研究部分,亦是本研究的核心,主要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能力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在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能力教育模式有效实践,旨在完善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能力教育模式。
  第三部分是结论与讨论,主要在结合前两部分的论述基础上,对可雇佣性能力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发展提出建议和畅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