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大型机场管理模式研究——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为例
【6h】

中国大型机场管理模式研究——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大型机场管理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与大型机场管理相关的公共管理理论

第二节 大型机场公共属性及定位分析

第三章 大型机场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民用机场管理体制改革概况

第二节 大型机场管理模式现状分析——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为例

第三节 大型机场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现有枢纽管理模式的不足

第四节 大型机场管理模式的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国外枢纽机场管理模式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际机场协会ACI测评体系及标杆机场选择

第二节 国外大型机场定位及管理模式分析

第三节 英美大型机场管理模式

第四节 亚太地区枢纽机场管理模式和人性化服务理念

第五章 大型机场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深化枢纽建设,建立公平、优质、高效的航空运输服务管理平台

第二节 完善OC管控平台,强化机场管理机构协调管理的主体地位

第三节 优化机场管理,统筹兼顾安全与服务,持续提高运输服务质量

第四节 理顺信息流程,完善公共应急处置机制

第五节 整合机场资源,探索特许经营模式,推动向管理型转变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随着《民用机场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首次明确将民用机场定位为公共基础设施。政府部门对于民用机场的这种回归公共性的政策指向,是我国民用机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对于转变机场管理模式、促进机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筹兼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地方政府和民航行政管理部门对民用机场实施有效监管的基础。
  本文首先对民用机场的概念、属性和作用进行了概述,围绕产品和服务性质,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垄断竞争理论,研究明确机场属于基础设施领域,具有准公共产品、正外部性、自然垄断性和非完全竞争性等特点。其次,引出了对我国民用机场历次管理体制改革的论述。在经历了1980年开始的脱离军队建制、1987年开始的政企分开、2002年开始的属地化改革以及2009年开始的机场运行模式变革等数次重大管理体制改革后,绝大部分民用机场已成为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的企业。再次,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为例,深入解剖其属地化体制下的枢纽管理模式在运营管理、业务管控、信息决策、资源分配等方面的情况,系统梳理大型机场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现有枢纽管理模式的四点不足:中转枢纽建设软硬件有不足、枢纽基础保障不到位、基地航空公司地位和作用有差距、地方政府作用发挥不明显。从公众视角,梳理出大型机场管理模式的具体四方面问题表现,并进行原因分析。主要是:现有OC运控平台作用不充分,区域管理主体地位不明显;航站区流程不顺畅,旅客候机服务体验有不足;信息决策协调反应不畅,航班大面积延误应急处置面临严峻考验;商业贡献率不高,旅客基本消费需求和“天价商品”产生矛盾。
  本文运用国际航协ACI测评体系有关评价指标,以国际大型枢纽机场为标杆,通过对美国的公益化机场管理模式、英国机场私有化及香港机场特许经营和人性化服务理念的介绍和分析,归纳出可供我国大型机场管理模式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核心是必须明确民用机场的公共基础设施定位,理顺区域管理和业务主体的关系,深化完善枢纽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管理模型和思考,从区域管理职责出发,建立公平、优质、高效的航空运输服务管理平台。具体围绕运营管理、业务管控、信息决策和资源分配等四个方面问题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四方面具体对策和建议:第一,完善OC管控平台,强化机场管理机构协调管理的主体地位;第二,优化机场管理,统筹兼顾安全与服务,持续提高运输服务质量;第三,理顺信息流程,完善公共应急处置机制;第四,整合机场资源,探索特许经营模式,推动向管理型转变。政府层面,应当从切实发挥行政管理职责、完善立法和政策、建立民用机场的社会效益评估机制等方面加强对民用机场的监督和管理,引导民用机场可持续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