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第三类聚居:城乡一元生命体研究
【6h】

第三类聚居:城乡一元生命体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

1.3研究意义

1.4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

1.6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技术路线图)

2.人类社会三类聚居模式划分

2.1第一类聚居——天人合一的古代生态型聚居

2.2第二类聚居——天人相争的现代工业化聚居

2.3结论分析

3.第一类聚居——天人合一的古代生态型聚居

3.1存在、生存与聚居

3.2公元前人类典型聚居模式解析

3.3公元后人类典型聚居解析

4.第二类聚居——天人相争的近现代工业化聚居

4.1西方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代以来的聚居模式

4.2中国近现代以来第二类聚居模式

4.3中国城市聚居病类归纳与病因分析

5.第三类聚居——城乡一元生命体

5.1传统“城乡一体化”理论局限性

5.2未来城乡一元生命体基本内涵

5.3城乡一元生命体空间文化结构层次

6.城乡一元生命体生命机理

6.1城乡一元生命体内在生命结构系统

6.2外在支持保障系统

6.3城乡一元生命体运作机理与功能机制分析

7.城乡一元生命体设计管理与方法

7.1城乡一元生命体设计要素管理

7.2城乡一元生命体设计管理模块与原则

7.3城乡一元生命体设计方法

8.结 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当今,人类聚居所面临的严峻现实与未来走向受到国际社会持续关注。本文首先以全新视域,对自然界的自相似性、聚居性等基本规律以及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与人类社会聚居模式进行内在逻辑比对与有机联系研究,对人类聚居基本特点和总体脉络进行宏观分析与重点梳理。研究提出人类聚居基本模式的形成与演化主要源于力的相互作用:不仅遵循物理学意义上万有引力之普遍规律,还有血缘、宗亲、种族等人类学意义上的心理引力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等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引力之作用。以此“三力”做为发展的动力学依据,创新性归纳出了人类社会三类聚居模式:自人类诞生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可以称之为第一类聚居模式——农耕时代的聚族而居,是以原始生态和农业经济为主的聚居,尽管物质相对落后,但在生态与文化上和谐美好,与自然生态天然合一;首次工业革命前后至今为人类史上的第二类聚居模式——工信时代的聚利而居,是以现代工业以及后来的信息化为主要经济特征的聚居,其在科技和物质上发达,但以利益为中心或目标,在生态上走向天人相争、文化上走向异化破坏。百病缠身的城市聚居正在让人类生活越来越不美好。其根源与成因可归纳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层问题。中国当代解决城乡二元等聚居问题用传统城乡一体化理念已经过时,因其显现出其政治经济上的片面诠释、规划设计上的狭隘理解以及在经济关系、空间定位、生态环境、制度体制等方面的局限制约,很难根本性解决问题。基于对人类历史上第一类聚居的天人和谐进行总结归纳,同时具体分析第二类聚居模式主要问题特别是城市病例病类、基本病因之后,本文创新性提出构建人类未来天人融合的第三类聚居模式:必须是建立在尊重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人与人为善、人与社会为善、人与环境友善——具备有机的、绿色的、生命的、文化的健康生命机理与特征——人文至善的聚善而居——城乡一元生命体。
  其次,本文创新性提出生命机理耦合和真善美相统一的城乡一元生命体之“绿色、有机、生命、文化”新机制,对其在机能上同生命机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原理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综合比对分析,对城乡一元生命体系统文化设计在管理策略和方法应用上,重点结合本人深入实地考察所进行的广西西江经济带聚居文化系统设计的省部级科研项目进行创新思考和案例论证,归纳出城乡一元生命体系统文化设计管理的相关元素、模块与原则,认为在内涵上应符合有机生态的和谐包容机制原理,形式上符合格式塔有机完形法则与相关形式美法则,真正达到技术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的境界。重点提出并论证的设计方法有城乡一元生命体模仿(仿生)设计、系统设计、交互设计。交互设计应包括(1)人与自然及工具的交互设计;(2)人与人及社会的交互设计;(3)城与乡的交互设计。
  最后,论文认为城乡一元生命体既包括了在城乡一元生命体聚居空间上的特征,又涵盖着城乡一元生命体聚居时间上的性质。只有同时把时间及空间这两大范畴纳入城乡一元生命体聚居统一的基础之中,才能真正认识城乡一元生命体聚居模式的基础规律。绿色的、有机的、生命的、文化的第三类聚居——城乡一元生命体,作为人类未来的最佳聚居模式,必然以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为母体背景,以健康活力的生命存在为运行机理,以科学持续的生长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上述“三力”协同发力为持续动力模式,道法自然之天理而又高于原生,师法古人之智慧而又升华适今,依循科学之规律而又扬长避短,真正实现“让万物生灵生活更美好”之聚居愿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