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城乡统筹下新农村聚居点小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

一种城乡统筹下新农村聚居点小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乡统筹下新农村聚居点小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上层垃圾收集部位于下层车库上方,组成一个长方体的建筑,上层垃圾收集部分为四个垃圾收集室,每个垃圾收集室设有活动门,活动门外为走廊,垃圾收集室地板设有垃圾倾倒入口,垃圾倾倒入口连接管道,管道底部为倾斜设置的可开合的滑动板,车库连接垃圾收集室的墙壁底部设有一个横向渗滤液排放导管和四个纵向渗滤液排放导管,每个纵向渗滤液排放导管一端通向每个可开合的滑动板的较低一侧内部,纵向渗滤液排放导管另一端连通横向渗滤液排放导管,横向渗滤液排放导管连接下水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并且结构简单实用,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垃圾收集效果好。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26102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重庆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410455352.6

  • 申请日2014-09-09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汤东凤

  • 地址 400044 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2:50:0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11-23

    授权

    授权

  • 2015-08-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5F9/00 申请日:201409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1-0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垃圾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城乡统筹下新农村 聚居点小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

背景技术

聚居点,指在城乡统筹新机制下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以及传统的 人口分散密集的居住点。有的呈带状分布,有的呈类似圆形分布。目 前在新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一是收集设施缺 乏;二是生活垃圾收集设施设备未进行分类收集,这与村民日益增强 的环保意识,和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置原则相违背。鉴于此,本技术 着眼解决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生活垃圾收集设施设 备缺乏和收集设施设备未分类设计的问题。

因此,本项实用技术的提出在于增加新农村的生活垃圾收集设 施,并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为新农村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 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提供可能。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中,目前存在的生活垃圾收集技术 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收集设施数量不足;二是生活垃圾 收集设施设备未进行分类收集,这与村民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和生 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置原则相违背,也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相矛盾。本项 实用技术的提出在于增加新农村的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并对生活垃圾 进行分类回收,为新农村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 理提供可能,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助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城乡统筹下新农村聚居点小型生活 垃圾分类收集站,解决了现有的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 收集设施设备未分类,且大型垃圾收集站结构复杂,城乡结合部不适 于设置大型垃圾收集站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上层垃圾收集部和下层车库,上 层垃圾收集部位于下层车库上方,组成一个长方体的建筑,上层垃圾 收集部分为四个垃圾收集室,每个垃圾收集室设有活动门,活动门外 为走廊,垃圾收集室地板设有垃圾倾倒入口,垃圾倾倒入口连接管道, 管道底部为倾斜设置的可开合的滑动板,车库连接垃圾收集室的墙壁 底部设有一个横向渗滤液排放导管和四个纵向渗滤液排放导管,每个 纵向渗滤液排放导管一端通向每个可开合的滑动板的较低一侧内部, 纵向渗滤液排放导管另一端连通横向渗滤液排放导管,横向渗滤液排 放导管连接下水道。

进一步,所述上层垃圾收集部为高4米,长为8米,宽为4.5米 的混凝土建筑物。

进一步,所述下层车库高5米,朝公路面开口,分类的垃圾运输 车可沿公路使车斗全部进入下层车库内。

进一步,所述上层垃圾收集部平行从左到右均分为4格,分别是 2米x2.5米规格的不同垃圾收集室,每个垃圾收集室都开有一个1.2 米*2.2米的活动门。

进一步,所述垃圾收集室内底端开有一个直径为1.1米的垃圾倾 倒入口。

进一步,所述垃圾倾倒入口依次收集食物类、软质类、硬质类、 易碎类生活垃圾。

进一步,所述滑动板设计为倾斜为1度左右的坡面,便于垃圾渗 滤液的排出。

进一步,所述垃圾收集室门前为宽为1.5米的走廊,沿一端可通 向主要的交通公路;走廊配有一个高为1.32米的防护栏1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并且结构简单实用,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垃圾收集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垃圾转运站左侧全景图;

图2是本发明垃圾转运站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垃圾转运站右侧全景图;

图4是本发明二层垃圾收集室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城乡统筹下新农村聚居点小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处理流程图。

图中,1.上层垃圾收集部,2.下层车库,3.垃圾收集室,4.活动门, 5.走廊,6.垃圾倾倒入口,7.管道,8.滑动板,9.横向渗滤液排放导管, 10.纵向渗滤液排放导管,11.防护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此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的容积大小由欲收集的聚居带产生垃圾 量的大小来实际决定。经过前期的实地考察,本设计将生活垃圾分为 四个类别。分别由产生源头的专用家庭及室外垃圾收集设备,由环卫 工人通过小型人工生活垃圾收集车,进行分类收集转运至小型的分类 收集转运站。进而由专用垃圾分类转运车分类转运累积到一定量的生 活垃圾,最终送往相应的垃圾处理部门,根据不同的垃圾类别进行科 学的处理,最终实现生活垃圾的资源最大化回收和分类的高效能低污 染处理。

本小型垃圾分类收集站包括上层垃圾收集部1和下层车库2, 上层垃圾收集部1位于下层车库2上方,组成一个长方体的建筑,上 层垃圾收集部1分为四个垃圾收集室3,每个垃圾收集室3设有活动 门4,活动门4外为走廊5,垃圾收集室3地板设有垃圾倾倒入口6, 垃圾倾倒入口6连接管道7,管道7底部为倾斜设置的可开合的滑动 板8,车库2连接垃圾收集室3的墙壁底部设有一个横向渗滤液排放 导管9和四个纵向渗滤液排放导管10,每个纵向渗滤液排放导管10 一端通向每个可开合的滑动板8的较低一侧内部,纵向渗滤液排放导 管10另一端连通横向渗滤液排放导管9,横向渗滤液排放导管9连 接下水道。

其中上层垃圾收集部1为高4米,长为8米,宽为4.5米的混凝 土建筑物(如图1、3所示)。下层车库2高5米,朝公路面开口,分 类的垃圾运输车可沿公路使车斗全部进入下层车库2内,以便垃圾能 完全卸入运输车相应的垃圾分内的装运箱中。上层垃圾收集部1平行 从左到右均分为4格,分别是2米x2.5米规格的不同垃圾收集室3, 每个垃圾收集室3都开有一个1.2米*2.2米的活动门4(如图2所示), 垃圾收集室3内底端均开有一个直径为1.1米的垃圾倾倒入口6(如 图4所示),垃圾倾倒入口6依次收集食物类、软质类、硬质类、易 碎类生活垃圾,垃圾倾倒入口6连接管道7,其中管道7底部为滑动 板8,在4个分类收集室的滑动板8设计直径为1.2米由中间向两端 的滑动开口(如图4所示),采用封闭时贴合度高的材料,避免渗滤 液浸出。滑动板8设计为倾斜为1度左右的坡面,便于垃圾渗滤液的 排出,垃圾收集室3内壁设有排污沟,即纵向渗滤液排放导管10, 渗滤液从排污沟排出室外,通入底部的横向渗滤液排放导管9,最终 使渗滤液最终导入到下水道。垃圾收集室3门前为宽为1.5米的走廊 5,沿一端可通向主要的交通公路,走廊5配有一个高为1.32米的防 护栏11(如图1、3所示)。每天早晨由专门的环卫工作人员将分类 投放的垃圾,通过推车转运,打开活动门4倒入相应的垃圾收集室3。 待一天完成从分散的聚居点居民的分类垃圾收集至该回收站后,有专 用的分类垃圾转运车进行转运。

其中,食物类垃圾包括厨余垃圾、动物饲料、植物等;软质类垃 圾包括纤维品、软质塑料、纸品等;硬质垃圾包括金属、硬质塑料、 橡胶、木胶等;易碎垃圾包括玻璃、陶瓷、尘土、建筑垃圾等。软质 类垃圾在收集和转运过程中要注意防水,建筑垃圾收集转运过程要注 意防尘。

以城乡统筹下的一个聚居点(带状分布或圆形分布)产生的生活 垃圾为基础,建立小型垃圾分类回收收集站。尽管目前从源头进行垃 圾分类投放的现象不常见,但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垃圾分类 意识的普及,政府对垃圾分类的政策扶持,家庭分类投放垃圾箱的设 计并投入使用,后续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设施设备就理应跟上 发展的步伐,为最终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处理奠定基础。

本发明应用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实用技术,创新在于生活垃圾的 收集站(中转站)对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以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为基础,设计的具有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工程技术,工艺流程 见图5。图5所示为本发明城乡统筹下新农村聚居点小型生活垃圾分 类收集处理流程。本项城乡统筹下的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用设 备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得以实现。既增加了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的设施 设备,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尤其是对小孩子的教 育具有重大意义。该实用技术实现了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 理,可大大地优化村民的生活环境。对重庆市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具有 长期的引导性。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 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做 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