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变奏
【6h】

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变奏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周兴华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导言

一、问题的发现:他者与自我评价的反差

二、研究角度:文献发生学视野下的批评心路

三、切入之点: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

四、思路与结构:时间线索和三大板块

上编同体异象:茅盾文学批评中的“变”与“不变”——纵向观察中的“矛盾”表征

第一章功利之“重”与学理之“轻”:茅盾文学理念的变化之“轴”

第一节与时俱进:文学使命的时代变形

第二节前后不一:文学观点的功利性摇摆

第三节薄此厚彼:文学学理探讨的断裂与实用主义转移

第二章艺术“门内”与“门外”:茅盾作品论的发展之“脉”

第一节从导读到批评:渐入艺术之门

第二节文学特性与文学理解:艺术门内的关注要点

第三节概括评介与诗意品评:艺术门口的两极言说

第四节文学技术解剖:自外于艺术之门

第三章“我”与“我们”:茅盾作家论的演变之“征”

第一节“自己”与“别人”:他者的启示

第二节“我”与“我们”:立场演进的标志

第三节阵营的“外”与“内”:茅盾特定时段的精神之旅

中编内外冲突:茅盾文学批评中的“显”与“隐”——聚集分析中的“矛盾”意义

第四章姿态与心理:茅盾文学论争中的显隐两重奏

第一节申辩与诤言:境遇未明时的真诚告白——“革命文学”论争表征的心理意义

第二节调和与倾斜:权威影响下的立场变异——“两个口号”论争映射的内心秘密

第三节大批判氛围与学术语调:淡化政治的政治表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争中的苦心与无奈

第五章尺度与言说:茅盾作品论的复调意味

第一节意义强调与美的缺失:审美活动中的非审美标准

第二节理性的困惑与矛盾的表达:艺术魅力前的尺度失灵

第三节直言观点与曲意解说:文本背后的另一种声音

第四节保护一人与忧及群体:政治语式的双重含义

第六章“裂隙”内外:茅盾作家论的学术两极

第一节“内在需要”与“文学识力”:心灵与修养的无意组合

第二节注目之点与盲视之域:观念对审美的有意遮蔽

第三节“史论”的笔法与作家论文体的创设:效果追求的双重收获

下编前因后果:茅盾文学批评的延伸思考——互文参照中的“矛盾”分析和价值评估

第七章选择的悖论:茅盾文学批评“矛盾”生成的母体与分蘖

第一节文学与政治:目的的非本体性倾斜——茅盾文学理念分析

第二节审美与实用:价值的双重悖反——茅盾作家作品论分析

第三节个人与集体:参与的勉为其难——茅盾文学论争表现分析

第八章调整的阻拒:茅盾文学批评“矛盾”的发生学分析

第一节职业与兴趣:自我实现的坎坷之途

第二节位置与距离:文学观照的定位调整

第三节身份与立场:角色转换的内心冲突

第九章历史的文献:茅盾文学批评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时代的记录:批评窗口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个人的证词: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主流”演化的百年历程

第三节人格的缩影:一代知识分子的灵魂悲剧

结语

一、反观自身:新意何在?

二、推及批评:对当下的启示

附录1:茅盾著述的相关数据及图表

附录2:茅盾作家论的盲视之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茅盾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从事文学批评工作60年,留下了300多万字的批评文章.他的批评理念与批评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内容,而且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不过,若从发生学的角度去看茅盾的文学批评,其意义便不止于文学事业本身,他在具体观点上呈现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