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与文化传统关系再认识
【6h】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与文化传统关系再认识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从“读经”说起

(一) 实践的冲突

(二) 理论的混沌

(三) 问题的提出

二、论题解析

三、文献综述

(一) 文献来源

(二) 文献基本观点

四、研究方法

五、预期研究意义

六、论文基本结构

第二章 文化传统的浸漫性存在方式

一、文化传统的结构与浸漫

(一) 文化传统的层次性

(二) 文化传统的载体

(三) 文化传统的动与静

二、文化传统的特征与浸漫

(一) 内源性

(二) 稳定性

(三) 更新性

第三章 中国文化传统的社会绵延

一、语言与中国文化传统

二、科举与中国文化传统

(一) 科举与社会流动

(二) 科举与学校

(三) 科举制度的文化意义

三、士人理想与中国文化传统

(一) 文化与教化:“士”与“师”的关联

(二) “道”与“势”:“士”、“官”、“绅”与“师”的转换

(三) “家”与“国”:宗族与文化的契合

第四章 中国文化传统在个体生命中的衍传

一、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构成及其当代价值

(一) 群:中国文化传统独特的凝聚性

(二) 责:中国文化传统的自成性

(三) 韧:中国文化的草根性

二、文化传统的个性化衍传

(一) 从无到有:生命之初的文化图式

(二) 教与化:家庭影响中的文化传统

(三) 变与不变:学校生活中的文化传统

第五章 基础教育与文化传统关系

一、传递与创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二、影响基础教育与文化传统关系的因素

三、实践:基础教育与文化传统关系中的转化力量

第六章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与文化传统

一、转型时代的文化重建

二、学校实践中的文化整合:“新基础教育”的个案

(一) 群性与个性的整合

(二) 成人之学与成事之学的整合

结语: 再议“读经”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文化传统是民族立身之基。中国文化传统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曾经成为批判和摒弃的对象,但由于文化传统自身所具有的浸漫性特征和中国文化系统自身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历经摧折而不灭,直到今天仍然是缭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底色。文化的构成既有表层的,又有深层的。表层文化以可见、可感的载体充满人类生存的空间,并以浸漫的方式通过个体的活动内化成个人的精神存在,氤氲成民族生活中深层的心理结构。
  文化通过物的载体和人的载体不断地进行着与人类生活之间的转换,在持续的转换中实现更新,成就了文化自身特具的内源性、稳定性和更新性。中国文化传统在封建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统一的语言、绵长的科举考试传统和中国传统士人“平天下”的理想以及因此而形成的“教化”传统,使大、小传统之间存在高效的沟通渠道,使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广泛地被精英和大众阶层接受,表现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儿童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个性化占有主要通过家庭和基础教育。在儿童文化图式形成的过程中,中国式的独特的“缘”形成了围绕儿童的不同层次和性质的文化环境,其中的影响既有直接的、显性的,也有间接的、浸漫的。
  在当代儿童的家庭生活和基础教育生活中,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依然巨大,其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在当代社会转型背景下,基础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新文化建设做出贡献。通过改变学校日常生活的方式,通过儿童主动、积极、自主地参与学校生活,形成他们看待世界、自身、群体、他人的新的方式,形成新的学校文化。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新文化建设应该建立在中国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新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它通过班级建设实现儿童品格发展中群性与个性的整合,通过开发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改变师生参与课堂生活的方式实现成人之学与成事之学的整合,为当代基础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融通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需求的理论与实践之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