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海市就业-居住关系与城市通勤的关联研究
【6h】

上海市就业-居住关系与城市通勤的关联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西方学者在较早时期就对就业-居住关系均衡对交通出行的影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人们期望通过在空间上促进就业-居住关系的均衡,实现大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改善。尽管国外有些规划者和公共政策制定者将就业-居住关系均衡作为解决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就业-居住关系均衡的有效性并未取得学界的普遍共识,而国内的相关研究甚少。
   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中国大城市的快速扩张。在这一过程中大城市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无论是城市政府还是城市居民都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十分关注。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大城市的就业-居住关系及其对于交通的影响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逻辑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上海市的就业-居住关系及其对于通勤交通的影响,为改善交通拥堵的政策研究提供了实证分析支撑。
   在整体把握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前提下,本文基于2009年上海市居民通勤行为的1600份问卷调查数据,分别以就业-居住比率和就业-居住距离为指数,采用散点图和趋势线拟合、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实证检验了上海市的就业-居住关系及其与通勤的关联。随后研究了上海市就业-居住关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并深入剖析了上海市居民的居住地选择偏好。最后提出了基于就业-居住关系均衡理念改善交通状况的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在总量就业-居住比率越接近均衡值的行政区,平均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越短;在总量就业-居住比率越偏离于均衡值的行政区,平均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都趋向于增加。同样,实际就业-居住比率对于平均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具有显著作用;即全部参加工作的居民中,在本区就业的居民所占比例越高的行政区,其居民的平均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就越短。另外,多因素存在下的计量分析发现,行政区的实际就业-居住比率、非机动化出行方式的分担率是影响平均通勤时间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文化娱乐设施的密度和高收入居民百分比也对居民的平均通勤时间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平均就业-居住距离是影响行政区内居民平均通勤时间的最重要的因素;与平均就业-居住距离更长的行政区相比,平均就业,居住距离越短的行政区,其就业-居住关系越均衡,居民的平均通勤时间越短。对于居民个体而言,就业-居住距离是影响个人通勤效率的最重要因素;出行方式也对通勤时间产生一定影响,其它如年龄、性别和住房来源也对通勤时间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是与前两者相比微不足道。总的来说,研究结果证实了就业-居住关系均衡与通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而有望通过促进就业与居住关系的均衡实现交通拥堵的改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