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超越一多”——对《老子》“道”的再考察
【6h】

“超越一多”——对《老子》“道”的再考察

代理获取

摘要

“一”“多”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一方面,从巴门尼德的“是者”到康德的“物自体”,不论其论证形式如何严密,其实都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现象世界是与本质世界是分离的,现象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更加真实的实体。另一方面,这一问题又暗含着谁去认识世界。概而言之,也就是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问题。
   “是者”作为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形式逻辑的角度较严密的阐述了上述第一个问题,继而认为“是者”是绝对的,不变的“一”。然而,也是由于这种观点导致以“是者”为代表的“真理之路”和以现象为代表的“意见之路”始终存在着一种无法自觉的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紧张。
   同一时期,在中国的《老子》那里,却出现了一种以“道”作为核心观念,并开创了以此为基础的一条与前者截然不同的认识世界的路径。如果说“是者”是以形式逻辑构建了“一”与“多”的紧张关系,那么“道”则是以相对发达的辩证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二者之间的那种紧张。
   “是者”本身不可能是绝对的,完全封闭的一,存在的意义要求它必须是开放的,敞明的。而“道”不仅是连结名言之域与超名言之域的桥梁,同时还将对世界的认识从“一”“多”形式逻辑上的对立发展到辩证逻辑上的统一,虽然并没有完全消弭二者之间的紧张,但较之“是者”而言,表现出了极大的圆融性。
   本文从是者本身所面临的矛盾出发,通过在与老子“道”的比较分析中,揭示出那超越一多束缚的“道”,并在这一基础之上进而通过“有无”,“言意”,“正反”这三个在《老子》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对“道”做一番再认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