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写人学
【6h】

中国写人学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论文指导小组成员

导论

第一章中国“写人学”构建的理论视野

第一节中国“写人学”构建的跨文化比较视野

第二节中国“写人学”构建的理论演变视野

小结:气脉贯通的“形神相对论”

注释

第二章中国“写人学”构建的方法论与逻辑起点

第一节中国“写人学”构建的修辞学方法论

第二节中国“写人学”之名实

注释

描形绘态篇

第一章形貌描写的物象比拟

第一节人物形体描写的物象比拟特征

第二节男性躯体描写的“动物化”倾向

第三节女性容貌描写的“植物化”倾向

注释

第二章姿态描写的讯息编码

第一节身势描写的性别角色意识

第二节坐立姿态描写的角色规范及修辞阐释

注释

设色敷彩篇

第一章服色描写的修辞意蕴

第一节服饰描写的“五色”文化意蕴

第二节服色描写的角色意蕴

第三节女性“白衣”、“红妆”描写的修辞异向

注释

第二章容色描写的修辞意蕴

第一节容颜描写的“五色”修辞意蕴

第二节相貌敷彩的角色意蕴

第三节黑白肌肤描写的潜蕴表征

注释

传神写心篇

第一章传神境界及其传输通道

第一节“以形传神”评点话语的修辞性特征

第二节“神似”境界及其达成通道

第三节“追魂摄魄”的“画活”技法

注释

第二章心态外化的通道及写心措施

第一节言行描写的心态外化功能

第二节心态外化的借助措施

注释

摹情状性篇

第一章情性描状的维度

第一节情性描状的角色蕴含

第二节脾性描状的偏执倾向

注释

第二章性情的艺术摹绘

第一节“七情”摹绘的基本规程

第二节内情外达的门径

注释

参考文献

后 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及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拟采取现代修辞批评的理论方法搭建 中国写人学学科平台。其中,戏剧主义修辞批评的舞台理论以及角色观念、社会学修辞批评的性别意识、后现代修辞批评的符码化、话语化的思维模式,都有利于通过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和阐释中国经典小说的各种写人现象和写人模式。同时,由于中国评点文本的写人论主要从传统画论发展而来,因此,在中国“写人学”的构建中自觉以传统画论的“形神”相对论为基础构架,主要探讨描形绘态、设色敷彩、摹神写心、传情达性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在描形绘态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形貌描写的“物象比拟”特征,并进而从性别诗学的视角,阐释了男性躯体描写的“动物化”倾向与女性容貌描写的“植物化”倾向及其成因。在设色敷彩方面,指出,中国古代小说的服饰描写与肌肤描写基本上立足于传统“五色”文化,大多拥有一份特定的角色意蕴。在传神写心方面,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评点话语多是修辞性的,从标示“以形传神”的“如画”、“逼真”,到强调“形似神现”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到“神似”境界的“如生”、“若活”,展现出传统人物论的修辞特征。在艺术表现中,活画“声口”与追摄“丰态流动”是通向传神的两条必由之路,而“点睛”、“益三毫”以及白描、因人落笔则是通向传神的艺术手段。在传情达性方面,探讨了人物性情描写的角色特征,其中,相对明确的德性褒贬特征与情性描写的性别角色特征特别惹人注目,凸显出传统文化规约下的人物身份。同时,中国古代小说善于描写人物脾性的偏狭特点。至于情感的艺术表达,中国古代小说扣紧“七情”学说,既将人类复杂的情感纳入到“七情”框架内,又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中医学“七情”原理,也显示出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具体运笔中,中国古代小说一方面将情感编码为面色、身势,另一方面则采取比喻、夸张、联觉等修辞手段来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有效地落实了内情外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