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新文学中宗族叙事的演进
【6h】

论新文学中宗族叙事的演进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论文指导小组成员

引 言

一“小说”与历史“真实”——《白鹿原》评论中的一个话题

二从“家国同构”到家国分立——关于宗族叙事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背景

三宗族叙事的演进: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注释

第一章 “民俗”视野下的宗族景观——二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宗族形象

第一节惨烈的械斗场景

第二节内在的“民俗”视野

注释

第二章 以宗族反映“时代与社会”——三十年代宗族叙事的一个指向

第一节 《一千八百担》:“社会剖析”小说还是“家族挽歌”?

第二节 “原始”抑或“封建”:关于宗族的“历史”定位

注释

第三章 从宗族恩怨到阶级仇恨——战争年代宗族叙事主题演进的一个侧影

第一节 宗族仇恨与个人爱情:《海和她的子女们》

第二节 宗族和解与“国家”认同:《山野》

第三节 宗族宿怨的阶级转化:《村仇》

注释

第四章阶级话语与宗族叙事:颠覆与遮蔽——论宗族叙事在建国前后的转折

第一节“地主”的发现与“诉苦”的动员——《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宗法社会背景解读

第二节 “写”与“不写”之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叙事比较

第三节淡化、分化与转化——“十七年”时期小说中的血缘和地缘形态

注释

第五章从意识形态向社会文化问题回归——八十年代小说中宗族的复现

第一节宗族复现:从阶级斗争向反封建主题的转换

第二节多元呈现:向社会文化问题回归

注释

第六章《白鹿原》:宗族叙事世纪演进的缩影

第一节“白鹿原”何以坍塌?——“国家与宗族”关系视野中的《白鹿原》

第二节“白鹿原”:宗族叙事演进的缩影(小结)

第三节宗族叙事的展望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意在探讨新文学中宗族题材相关小说整体上升沉起伏的变化历程,坚持从具体作品出发,关注相关小说之间互文性质,以对作品进行细读的方法分析不同时期的小说何以这样呈现宗族场景和生活,这一题材本身又是如何消失与复现的,从宗族叙事的演进中深入认识新文学发展的动因。  在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在文学领域最早对于中国宗法制传统社会做了高度准确而深刻的揭示的是鲁迅。师承鲁迅的一代年青的乡土小说作家们对于乡土生活的呈现,内在地包含着现代“民俗学”的视野,由此在叙述械斗等场景中凸现出宗族“野蛮”、“原始”的性质。而由宗族的生活和历史来显现“时代与社会”的趋势,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三十年代小说创作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取向。自现代社会转型以来,尤其是战争时期,封闭、偏远的古老村落切切实实感触到了“国家”的存在和影响,宗族村落内显示出阶级生成的迹象。  土地改革是一个伟大的事件,叙述这一事件也是一项重大的使命,它不但具有“记录”“历史”的性质,本身也参与了对于“历史”的建构:在文本世界里阶级话语颠覆了宗法秩序,证明和确立了阶级性才是宗法制乡村社会的“本质”关系。在十七年时期的小说中,所展现的乡村图景中血缘关系淡薄,地缘分化对立明显,乃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宗族生活场景基本消失;如果涉及到家族关系,则一般是出于阶级斗争叙事需要的一种借用,家族关系本身则被否定或者扬弃。新时期以来,由于主导意识形态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反封建主题转换,给予了揭示宗族延续性存在的空间;而小说家对于宗族生活的深入揭示和展现又逐渐突破了政治主题的设计,对于阶级话语主导的当代史叙述构成了某种意义上解构和重写。整体上,在这一阶段宗族叙事既与主导意识形态有所顺应又有所突破,宗族问题的意识形态色彩逐渐淡化,宗族作为社会和文化问题的一面逐渐凸现,因而得到了更多层面的展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