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麝香保心丸长期用药的安全性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6h】

麝香保心丸长期用药的安全性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 麝香保心丸长期用药的临床安全性评价

研究目的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麝香保心丸长期用药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课题综述-1 血管内皮功能不全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课题综述-2 脂联素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附录

展开▼

摘要

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领域的一种代表性中成药、麝香保心丸临床应用已近30年。大量的基础研究证明其作用机理涉及直接扩张血管、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促进血管新生等诸多方面,这促使麝香保心丸临床用药模式由急救转为长期口服。但麝香保心丸长期用药的安全性和临床耐受性如何?在现有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其长期疗效如何?均无临床资料。因此,开展本研究,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 1、评价冠心病患者长期(6个月)服用麝香保心丸的耐受性及安全性。 2、观察长期(6个月)服用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3、探讨麝香保心丸对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机制。 方法 1、试验设计:随机非盲两组平行对照(参见图1-1)。 2、给药方案:强化治疗组:常规冠心病药物治疗+麝香保心丸2丸/次,3次/日,6月;常规治疗组:常规冠心病药物治疗,6月,其间不服用麝香保心丸。两组患者发生胸痛时均允许加服麝香保心丸1-2丸,但加用量不超过每日3次。 3、研究方法 3.1 安全性研究:入选2005年5月至2006年6月期间,于我院心内科就诊的冠心病患者200名。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配至麝香保心丸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1:1),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每4周随访一次,记录用药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入选,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等检查。对入组患者按安全性分析集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 3.2 内皮功能研究:在上述入选患者中,按内皮功能研究要求筛选冠心病患者80名。进一步随机分配至麝香保心丸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1:1),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分别在入选时、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接受肱动脉内皮功能超声检测(肱动脉对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同时采血标本进行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素(ET)、脂联素等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的检测;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和两组间的差异。 4、统计分析 Excel 2002,STATA 7.0建立数据库。STATA 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安全性研究:入选安全性研究的200名患者,全部纳入安全性分析集。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血压、吸烟史、药物过敏史、用药、合并疾病及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检查方面具有良好可比性。按试验要求完成用药、随访和检查者共184例(强化治疗组95例,常规治疗组89例)。试验完成率92%。随访中,无患者因不耐受试验要求的口服剂量而脱落;不良反应3例,其中强化治疗组2例;常规治疗组1例,无严重不良反应。部分受试者随访中出现血常规、肝肾功能轻度异常(治疗前正常,治疗后轻度异常或治疗前异常,治疗后仍异常),但不停用麝香保心丸情况下继续随访,多恢复正常。心电图随访,未及严重心律失常事件;治疗前后亦无PR间期、QT间期明显延长事件。血糖、血脂治疗前后亦无明显变化。 内皮功能研究:入选内皮功能研究的80例患者中,完成检测和随访者共76例(强化治疗组39例,常规治疗组37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史、合并疾病、血糖、血脂、药物使用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肱动脉超声检测: 1.1 FMD治疗前后比较:强化治疗组,治疗三个月与治疗前相比,FMD明显改善(9.2±0.72 vs 13.30±0.79,P<0.001),治疗六个月与治疗三个月相比,FMD无明显变化(13.30±0.79 vs 12.58±0.73,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三个月与治疗前相比,FMD亦明显改善(9.61±0.73 vs 11.26±0.70,P<0.05),治疗六个月与治疗三个月相比,FMD无明显变化(11.26±0.70 vs 11.76±0.76,P>0.05)。 两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FMD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三个月时,强化治疗组FMD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六个月时,强化治疗组FMD高于常规治疗组,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标准(P>0.05)。 1.2 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治疗前后比较:强化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18.87±1.10 vs20.44±1.14 vs 20.15±0.91,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亦无明显变化(17.52±0.94 vs 19.00±1.02 vs 18.71±0.94,P>0.05)。 两组间比较:在治疗前,治疗三个月,治疗六个月时,两组间分别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2、NO、NOS和SOD治疗前后比较:强化治疗组,治疗三个月与治疗前相比,NO、NOS和SOD均有明显升高(NO:46.22±3.84 VS 79.33±7.73,P<0.001;NOS.37.05±1.40 VS41.64±1.92,P<0.05;SOD:71.69±1.76 vs 90.68±2.97,P<0.001),治疗六个月与治疗三个月时相比,NO、NOS明显升高(NO:79.33±7.73 vs125.22±12.28,P<0.01;NOS:41.64±1.92 VS 47.16±2.60,P<0.05),SOD略有升高,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标准(90.68±2.97 vs 92.50±2.44,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三个月与治疗前相比,NO、NOS和SOD均有略有升高,但都未达显著性差异标准(NO:52.60±5.61 vs 62.48±8.39,P>0.05;NOS:36.62±1.12vs 37.73±1.56,P>0.05;SOD:74.92±2.48 vs 80.14±3.94,P>0.05),治疗六个月与治疗三个月相比,NO、NOS和SOD均无明显变化(NO:62.48±8.39 vs71.92±10.24,P>O.05;NOS:37.73±1.56 vs 31.33±3.49,P>0.05:SOD:80.14±3.94 va 75.99±4.28,P>0.05)。 两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NO、NOS和SOD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三个月时,强化治疗组NO、NOS和SOD均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只有SOD达显著性差异标准(P<0.05);治疗六个月时,强化治疗组NO、NOS和SOD均高于常规治疗组,且都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标准(NO:P<0.01:NOS:P<0.001;SOD:P<0.01)。 3、ET 治疗前后比较:强化治疗组,治疗三个月与治疗前相比,ET明显下降(109.23±5.16 vs 82.13±4.46,P<0.001),治疗六个月与治疗三个月时相比,ET无明显变化(82.13±4.46 vs 84.71±4.55,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治疗三个月与治疗六个月,ET均无明显变化(101.58±5.51 vs 94.48±4.88 VS101.15±4.77,P>0.05)。 两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ET无明显差异;治疗三个月时,强化治疗组ET低于常规治疗组,但未达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标准(P>0.05);治疗六个月时,强化治疗组ET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 4、脂联素 治疗前后比较:强化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三个月脂联素明显下降(7.745 vs 5.755,P<0.01),与治疗三个月时相比,治疗六个月脂联素无明显变化(5.755 VS 5.825,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三个月时相比,脂联素明显下降(7.595 VS 5.31,P<0.0001),治疗六个月与治疗三个月时相比,脂联素继续下降,并达到显著性差异标准(5.31 vs 4.51,P<0.05)。 两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脂联素无明显差异;治疗三个月时,强化治疗组略高于常规治疗组,但未达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标准;治疗六个月时,强化治疗组仍高于与常规治疗组,并且两组间差值增大,但仍未达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标准(P=0.0526)。 结论 1、冠心病患者长期(6个月)服用麝香保心丸,2丸,3次/日,临床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2、冠心病患者长期(6个月)服用麝香保心丸,2丸,3次/日,对糖脂代谢没有影响,并有改善患者脂联素水平异常的趋势。 3、冠心病患者长期(6个月)服用麝香保心丸,2丸,3次/日,可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这一作用与改善血管内皮细胞NO系统的代谢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