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赤”、“白”之间:赣西地区的中共革命、“围剿”与地方因应
【6h】

“赤”、“白”之间:赣西地区的中共革命、“围剿”与地方因应

代理获取

目录

指导小组成员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文献评论

二、概念和论题

三、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中共革命在赣西:1927年前后的变化与地方社会

一、前言

二、分共前后的赣西革命

三、暴动:1927-1928年间的赣西革命

四、中共暴动与地方各界的反应

五、小结

第三章 革命的激进化与东固根据地的分田运动

一、前言

二、地方干部的形成与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

三、红四军控制下的分田运动与攻打吉安

四、土地动员的困境:吉安、吉水分田运动之解析

五、小结

第四章 国民党剿共军事的推行及其与地方势力矛盾的激化

一、前言

二、1927-1930年间的地方剿共

三、邓英驻守吉安与吉安城的陷落

四、处置邓英:国民党剿共军事和善后的失败

五、小结

第五章 地方士绅、政治分裂与剿共军事的转折

一、前言

二、区联自治的起源:客籍士绅与地方政治分裂

三、角力:联区自治中的客籍士绅

四、“剿匪”的共谋:省府对客籍士绅的妥协

五、小结

第六章 结语

一、革命背景下的内生与外塑:国共两党的比较

二、革命、“地方”与地方社会

三、赣西革命与192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1926年北伐开始以后,国共两党在高层政治中展开了激烈的权力角逐,然而,双方在地方社会的势力争夺却很不平衡。分共以前,大多数国民党基层党部均由中共控制,故其在地方社会之权势远愈国民党。不过,这点并不能保证中共在分共后成功地进行革命动员。社会失范情势下的地方力量成为国共两党均需共同面对的的问题。在此情形下,中共如何开展“革命”?国民党又如何对其进行“围剿”?处在其间的地方势力又是如何因应?
  本文聚焦于中共在以吉安为中心的赣西地区的革命,打通“赤”、“白”界限,通过探讨基本史实来分析1925-1935年间国共两党在此区域的军事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本文将以暴动和分田来探讨中共革命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并围绕“围剿”和“善后”来论述国民党一方与地方势力的互动关系。
  以中共而论,在其政治动员中,面对地方干部的阻力,外来干部虽然以肃反的方式暂时压制了内部的反抗,却导致了江西苏维埃革命探索的失败。1933年之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人改变了此前忽略地方乡绅的做法,在吉安地区,承认萧家璧等地方社会力量的存在,并对其作出政治妥协。这种不同的政治选择,对国、共两党在江西,甚至其他地区的军事成败产生了重要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