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放射诊疗工作人员GPA基因突变频率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6h】

放射诊疗工作人员GPA基因突变频率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不同射线离体照射人血诱发微核的剂量-效应曲线建立和剂量估算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放射诊疗工作人员GPA基因突变频率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GPA基因突变分析技术在放射生物剂量估算中的应用

致谢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主要试剂配制

放射诊疗工作人员问卷调查表

声明

展开▼

摘要

电离辐射(IR)是一种常见的环境致变剂,能诱发基因组DNA损伤。血型糖蛋白A(Glycophorin A,GPA)突变分析是体细胞突变分析技术的一种。GPA基因突变分析检测的是来自骨髓干细胞基因的突变,其突变可长期积累,因此,GPA基因突变分析是一种理想的估算机体接触环境诱变剂累积剂量的生物剂量计,并可用来预测环境诱变剂所致的癌患风险。但有关GPA基因突变频率检测用于职业照射等低剂量长期慢性暴露时累积照射的生物剂量计和预测癌患风险,以及相关因素影响研究甚少。
  本研究采用上海市医疗机构中放射诊疗工作人员336例和对照人员112例作为研究人群,共采集448例,问卷调查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放射诊疗职业史等,并采集每位研究对象的外周血,肝素钠抗凝,分离、固定外周血红细胞,与荧光抗体6A7-PE和BRIC157-FITC结合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按照BR6方法对GPA基因突变频率进行分析;采用CB微核+3AB指数检测放射诊疗工作者的个体易感性。同时,采用本研究建立的CB微核剂量-效应曲线,估算研究对象的累积受照剂量作为接触暴露指标,探讨了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微核发生、GPA基因突变频率及其相关因素。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本次研究,通过不同射线辐射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并建立相应的剂量-效应曲线,曲线拟合度好,R2值分别为0.9827、0.9948和0.9952,均接近1,P值均小于0.001;不同辐射类型、不同能量的辐射诱发的微核率RBE值均不是单一值,尤其在低剂量辐射照射时RBE值较大。以CB微核率为终点指标研究估算生物剂量时,应充分考虑不同辐射类型和不同辐射能量所产生的效应,建立相应辐射诱发微核的剂量-效应曲线。此外,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微核率和累积受照剂量均明显高于对照(p<0.01),而年龄、放射工龄对微核率、累积受照剂量估算值具有显著影响,二者均随年龄和放射工龄的增加而增加(P=0.000)。因此,职业性小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遗传物质有一定损伤,而淋巴细胞微核率作为职业照射人群的辐射接触性生物指标是可行的。
  上海市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GPA基因突变频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的自发突变频率(p<0.01)。放射诊疗工作人员GPA NO基因突变频率为30.30±1.80(×10-6),GPANN基因突变频率为12.94±2.68(×10-6),GPA(NO+NN)基因突变频率为48.72±1.78(×10-6);对照组GPA NO基因突变频率为9.53±1.84(×10-6),GPA NN基因突变频率为9.76±2.02(×10-6),GPA(NO+NN)基因突变频率为21.63±1.44(×10-6)。
  年龄、工龄、淋巴细胞微核率、累积受照剂量等因素与放射诊疗工作人员GPA基因突变频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尤其是累积受照剂量、年龄和放射工龄是影响GPA基因突变频率变异的重要因素,累积受照剂量与GPANO、GPANN、GPA(NO+NN)基因突变频率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GPANO基因突变频率、GPA NN基因突变频率和GPA(NO+NN)基因突变频率的剂量-效应曲线拟合指数R分别为0.247、0.211、0.316。证明在职业照射等低剂量长期慢性暴露的情况下,GPA基因突变频率检测有可能作为累积照射的生物剂量计。但需对GPA基因突变频率进行大样本量的、更为全面的多因素分析,以提高利用GPA基因突变频率估算累积受照剂量和预测癌患风险的准确性。
  个体辐射敏感性是GPA基因突变频率变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GPANO基因突变频率与代表个体辐射敏感性的3AB指数呈明显负相关(rs=-0.229,P<0.05),即个体的辐射敏感性较高者,GPANO基因突变频率较高,而GPANN基因突变频率随3AB指数变化不明显,证明个体的辐射易感性对GPANO基因突变频率有明显影响,而GPANN基因突变频率更多反映增龄变化。
  此外,与普通放射影像学诊断组比较,从事介入放射学诊疗技术的工作人员年均受照剂量明显高于普放组和CT组,GPANO基因突变频率也明显高于普放组。因此,应考虑对从事介入放射学诊疗技术的工作人员未来的辐射生物学效应和可能肿瘤风险给予重点关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