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商业银行动态拨备提取方法及适度性研究
【6h】

中国商业银行动态拨备提取方法及适度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银行信贷及贷款损失拨备的顺周期效应

1.3.2 动态准备金的有效性和方法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2 动态拨备原理及国内外现行做法分析

2.1 动态准备金的作用原理

2.2 我国动态拨备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2.2.1 贷款损失拨备制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2.2.2 当前我国实行的贷款损失拨备制度详解

2.2.3 现行拔备制度存在的问题

2.3 国际现行动态拨备方法的比较分析

2.3.1 西班牙动态拨备规则及评述

2.3.2 乌拉圭的动态拨备规则及评述

2.3.3 哥伦比亚的动态拨备规则及评述

2.3.4 秘鲁的动态拨备规则及评述

2.3.5 四国拔备规则对比分析

3 前瞻性动态拨备模型构建

3.1 基本模型构建

3.2 数据的选取及处理

3.3 参数估计方法及结果

4 贷款损失拨备适度性对比分析

4.1 模型变量敏感性分析

4.2 拨备的监管值与实际值同模型计量值的对比分析

5 结语

5.1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2 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2008年开始的这轮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广泛关注,涌现出了大量对顺周期性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方面的研究。其中,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银行体系顺周期性的诱因之一,因而对贷款损失拨备的作用机理及缓解方式的研究成为了当务之急。从理论上讲,贷款损失拨备是用来应对银行的预期损失,理应增强银行经营的稳健性,但受到当前的计提方法等因素的限制,银行在经济繁荣时期,出于违约率较低的原因,计提的贷款损失拨备量较少,而在经济陷入衰退时,随着违约事件的不断增加,银行开始大量计提拔备,客观上就加剧了银行贷款的顺周期波动。动态准备制度的引入,被认为是一种缓解贷款损失拨备顺周期性的有效手段,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动态拨备的作用机理出发,在总结国际和国内现有动态拨备制度的经验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前瞻性拨备计提方法,并利用我国的2002-2012年的拨备数据数据对监管部门所要求的拨备量及银行自身实际计提的拨备水平的适度性进行了研判。结果表明,我国当前的拨备监管标准存在偏高的可能,而过量的贷款损失拨备会覆盖到银行的非预期损失,这就会催生银行贷款意愿降低、会计报告失真等问题,从而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较现有制度更具前瞻性的动态拨备提取方法,该方法能够较好的解决当前动态拨备的提取对贷款五级分类依赖度较高的问题,且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