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益气化聚方治疗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6h】

益气化聚方治疗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缩略语

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第一部分 伴有代谢综合征与不伴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对照研究

第二部分 益气化聚方对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第三部分 益气化聚方对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第四部分 益气化聚方对代谢综合征组分及临床证候的影响

讨论

研究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的联系及中医药干预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发表论文和著作题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代谢综合征合并高血压患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加强对这些患者血压的控制,并减少其伴有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子,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在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原有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加载益气化聚方治疗,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代谢综合征伴高血压患者血压幅度、血压变异性的疗效以及代谢综合征共存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子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
  对象和方法:
  1.对象:
  募集符合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标准的患者59例(MetS),在维持原来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加载中药复方的治疗组(Chinese herb formula,CHF)30例与加载安慰剂的对照组(Control)29例,同期选择符合不伴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30例(no-MetS)为对照。所有受试对象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建立个人病案,记录疾病史、用药情况、家族史以及相关个人信息。
  2.干预措施:
  试验前,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健康教育,要求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并维持入组前已应用降压、降糖、调脂药物治疗不变。CHF组加载益气化聚方治疗,对照组加载安慰剂治疗,疗程为12周。
  3.观察指标:
  形体学指标: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并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
  血糖水平: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A1c,HbA1c):
  胰岛素水平与抵抗指数:空腹胰岛素,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
  血清脂质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
  脂肪细胞因子:瘦素、脂联素;
  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C-reactive protein, 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os factor alpha,TNF-α);
  纤溶活性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or-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
  交感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
  动态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白昼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夜间收缩压、舒张压的平均幅度、变异性、负荷、脉压差,并计算血压平滑指数。
  结果:
  第一部分:伴有代谢综合征高血压与不伴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的对照研究
  本研究的59例MetS高血压患者与30例不伴MetS高血压患者中,年龄和性别构成比无显著差异。
  1.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与不伴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形体学特征与伴有疾病及家族史比较
  MetS高血压患者中心性肥胖程度十分严重,伴有的心血管风险因子明显高于不伴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组。MetS高血压患者平均体重达到84.13±12.80kg,体质指数达到29.82-±-3.84,腰围达到102.77±8.47cm,腰臀比达到0.95±0.06,均明显高于不伴MetS高血压患者(p<0.01)。MetS高血压组中,糖尿病28.8%(17/59)、血脂异常62.7%(37/59)、非酒精性脂肪肝93.2%(55/59)、冠心病20.3%(12/59),均高于不伴MetS高血压患者(p<0.05)。一级亲属中,MetS高血压患者中心性肥胖、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率明显高于不伴MetS高血压患者(p<0.05)。两组高血压家族史阳性率均高,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2.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与不伴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证候比较
  两组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身重肢倦、气短乏力、自汗、脘腹痞满、头晕、头胀痛、胸闷、痰多喘促、肢体麻木、心悸失眠、便秘或便溏等,但症状出现的频次不完全相同。MetS高血压患者出现频次最多的5个临床症状依次是气短乏力、自汗、口渴喜饮、身重肢倦、烦躁易怒。不伴MetS高血压患者出现频次最多的5个临床症状依次是烦躁易怒、自汗、气短乏力、头晕头胀、口渴喜饮。由此可见,前者以气虚为基本证候,后者以肝肾不足、肝阳上亢为基本证候。此外,MetS高血压患者中胸胁口苦、心悸失眠、面红目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馊赤、便溏、小便清长的出现率显著高于不伴MetS高血压患者(p<0.05),不伴MetS高血压组唇爪甲紫暗、面色黧黑、皮下瘀斑、痰多喘促的出现率显著高于MetS高血压患者(p<0.05)。
  舌象上,MetS高血压患者舌体淡胖的出现率为27.12%,显著高于不伴MetS高血压患者(p<0.05),而不伴MetS高血压患者中舌质紫暗的出现率为53.33%,显著高于MetS高血压患者(p<0.05); MetS高血压患者中白腻苔和黄腻苔的出现率为27.12%和25.42%,显著高于不伴MetS高血压患者(p<0.05),而不伴MetS高血压患者中少苔的出现率为50.00%,显著高于MetS高血压患者(p<0.05)。
  脉象上,MetS高血压患者中数脉的出现率为22.03%,显著高于不伴MetS高血压患者(p<0.05),而不伴MetS高血压患者中弦脉的出现率为40.00%,显著高于MetS高血压患者(p<0.05)
  3.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与不伴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的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脂质谱、肾功能及细胞因子比较
  59例MetS高血压患者的FBG、2hPBG、FINS、HbA1c、HOMA-IR均明显高于不伴有MetS的高血压患者(p<O.01);MetS高血压患者的TC、TG、LDL-C同样显著高于不伴MetS高血压患者;HDL-C水平则明显低于不伴MetS高血压患者(p<0.01)。MetS高血压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水平均较不伴MetS高血压患者显著升高(p<0.05)。在两组相关脂肪细胞因子、炎症因子、纤溶系统因子、去甲肾上腺素的血液浓度比较中,MetS高血压患者瘦素、hs-CRP、PAI-1的水平均高于不伴MetS高血压患者(p<0.05);脂联素、t-PA的水平均低于不伴MetS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IL-6、TNF-α以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与不伴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比较
  MetS高血压患者中,24h、白昼以及夜间的平均舒张压幅度,夜间舒张压的血压变异性以及24h、白昼舒张压负荷均明显高于不伴MetS高血压患者。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MetS高血压患者24小时各时段的血压幅度和血压负荷与HOMA-IR存在显著正相关趋势,其中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和平均动脉压变异性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程度较高;而不伴MetS高血压患者的HOMA-IR与动态血压各项监测参数均无相关性。提示胰岛素抵抗在伴MetS高血压患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主要影响。
  第二部分:益气化聚方对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1.益气化聚方对MetS高血压患者形体学及HOMA-IR的影响
  治疗后,CHF组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HOMA-I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HF组上述参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
  2.益气化聚方对MetS高血压患者FBG、2hPBG、HbA1c、FINS、脂质谱、尿微量白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的影响
  治疗后,CHF组的FBG、2hPBG、HbA1c、FINS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而对照组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HF组的2hPBG和HbA1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脂质谱、尿微量白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水平,CHF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都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3.益气化聚方对MetS高血压患者24h平均血压幅度的影响
  治疗后,CHF组的24hSBP、24hDBP、24hMBP、dSBP、dDBP、dMBP、nSBP、nDBP、nMB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0.05);且CHF组的上述动态血压参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对照组治疗后各时段的平均血压幅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4.益气化聚方对MetS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治疗后,CHF组的24hSBPv、24hDBPv、24hMBPv、dSBPv、dDBPv、dMBPv、nDBPv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0.05);其中白昼血压变异性的减小较夜间更明显。治疗后,CHF组的上述动态血压参数,以及nSBPv、nMBP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对照组治疗后dSBPv、dDBPv、dMBPv较治疗前反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余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益气化聚方对MetS高血压患者血压负荷的影响
  治疗后,CHF组24hSBPp、24hDBPp、dSBPp、dDBPp、nSBPp、nDBP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CHF组的上述血压参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压负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益气化聚方对MetS高血压患者脉压差的影响
  治疗后,CHF组24hPP、dPP、nP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CHF组的24hPP、dPP、nPP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脉压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7.益气化聚方对MetS高血压患者血压平滑指数的影响
  治疗后,CHF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滑指数明显上升(p<0.05),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对照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滑指数治疗后较治疗前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第三部分:益气化聚方对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相关细胞因子研究
  1.益气化聚方对MetS高血压患者相关脂肪细胞因子、炎症因子、纤溶系统因子表达的影响
  治疗后,CHF组患者瘦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瘦素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HF组患者脂联素水平明显上升(p<0.01),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脂联素水平反而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CHF组hs-CRP、IL-6、TNF-α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其中hs-CRP、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IL-6也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与治疗后CHF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CHF组PAI-1水平明显下降(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HF组t-PA水平明显上升,(p<0.01)。CHF组治疗后t-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益气化聚方对MetS高血压患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影响
  治疗后,CHF组NE水平显著下降(p<0.01),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四部分:益气化聚方对代谢综合征组分及临床证候的影响
  1.益气化聚方对MetS高血压患者共存组分的影响
  治疗后,除高血压外,CHF组的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TG及低HDL的未控制病例数明显减少,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高血糖的未控制例数分别由治疗前30例、30例、14例分别下降到21例、8例、9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益气化聚方对MetS伴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治疗后,CHF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58.6%,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HF组气短乏力,频次改善率为48.28%,总评分改善率70.3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HF组自汗频次改善率为51.85%,总评分改善率65.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HF组口干喜饮,频次改善率为32.00%,总评分改善率17.86%,与对照组相比,频次改善率及总评分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HF组身重肢倦,频次改善率为47.83%,总评分改善率66.6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组烦躁易怒,频次改善率为68.18%,总评分改善率62.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CHF组其它临床症状包括头胀如裹、头晕目眩、肢麻刺痛、便溏或便秘、胸闷欲吐、潮热盗汗、痰多喘促、面红目赤、面色黧黑、多食易饥、小便清长或馊赤等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频次与总评分的改善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者舌、苔、脉象也有所改善。对照组除心悸失眠、胸闷欲吐等部分症状有一定改善外,其余症状改善不明显,有些甚至较治疗前有所加重。
  结论:
  1.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相较不伴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呈现更严重的心血管风险,家族遗传易感性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引起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的重要原因,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治疗的基础。
  2.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以及血压变异性与不伴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相比,在某些时段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与胰岛素抵抗程度相关。胰岛素抵抗参与了血压的异常变化,并放大了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
  3.在以化学药物治疗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的基础上,加载中药益气化聚方治疗,结果表明:
  1)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能进一步降低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幅度,减小血压的变异性、血压负荷和脉压差,改善血压平滑指数,减轻由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
  2)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能降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中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这两种代谢源性的心血管风险,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脂肪异常分布,更好地降低血糖、调节脂肪细胞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因子,促进纤溶活性,与高血压的控制形成了良性互动;
  3)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能控制并减少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共存的其他组分,为减轻代谢综合征心血管风险发挥综合干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