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汉语完整体“了”结构的时体合成模型
【6h】

汉语完整体“了”结构的时体合成模型

代理获取

目录

主要缩略符号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0 话语中的时间概念与层次

1.1 时体研究的概述

1.1.1 体研究概述

1.1.2 话语时间构成研究

1.2 汉语“了”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范围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

1.5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了”相关研究综述

2.0 引言

2.1 汉语的体类型

2.2 “了”的来源和基本用法

2.2.1 “了”的来源

2.2.2 “了”的基本用法

2.3 “了”的分类

2.3.1 按句法位置的分类

2.3.2 以意义为主的分类

2.4 关于了1研究

2.4.1 了1表示“完成”

2.4.2 了1表示“实现”

2.4.3 了1表示“实现”与“延续”

2.4.4 金立鑫对于“了”“实现-延续”义的分析

2.4.5 “了”作为完整体标记

2.4.6 “了”表示“实现过程”

2.4.7 “了”表示事件“发生”

2.4.8 “了”的时点性

2.5 关于了2的研究

2.5.1 了2表达语气

2.5.2 了2表示出现新情况

2.5.3 了2与话语时间的关系

2.5.4 了2凸显说话时间

2.5.5 了2的问题

2.6 “了”结构意义的合成

2.6.1 “了”结构意义合成相关研究

2.6.2 “V了XP了”结构的意义

2.6.3 了2的“足量”义

2.7 小结

第三章 研究框架

3.0 引言

3.1 话语时间的时体合成模式

3.2 话语时间的基本要素

3.3 单一平面模式

3.3.1 Reichenbach的ERS模式

3.3.2 Comrie的绝对时、相对时模式

3.3.3 单一平面模式的问题

3.4 话语时间的时体合成模式

3.4.1 对动词情状时间进一步分析

3.4.2 参照时间

3.4.3 时间状语的类型与作用

3.4.4 语法体的意义

3.4.5 从动词情状到话语时间的语义合成

3.5 本文的研究框架

3.5.1 对部分概念的工作定义

3.5.2 研究框架

3.5.3 模型的构建、验证与修正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了”结构时体合成模型的初步构建

4.1 “了’’结构的时间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4.1.1 “了”结构的时间构成要素

4.1.2 汉语动词的情状类型

4.1.3 “了”结构中的时间关系

4.2 “了”的意义

4.2.1 基于一般研究的“了”结构意义的合成分析

4.2.2 了1、了2意义的合一分析

4.3 完整体“了”

4.3.1 完成体、实现体与现实体

4.3.2 完整体“了”

4.3.3 了P的语义结构

4.4 了S的意义

4.4.1 既成事件的结果状态

4.4.2 结果状态的隐含与凸显

4.5 了P、了S的统一划分

4.5.1 句中“了”事件的结果状态

4.5.2 “了”的统一划分方案

4.5.3 了S作为一种会话含义

4.6 “了”结构时体合成的初步模型

4.6.1 对于汉语时体合成的相关研究

4.6.2 “了”结构意义分析模型的建立

4.6.3 需要继续考虑的问题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整体的“了”的作用机制

5.0 引言

5.1 了P与动词情状的合成路径

5.2 了P句法位置与观察方式

5.2.1 概念的提出

5.2.2 两种观察方式的认知分析

5.2.3 观察视点与观察顺序

5.2.4 两种观察的结果

5.2.5 从类型强制角度的解释

5.3 对不同情状的观察及其结果

5.3.1 对渐成情状两种观察

5.3.2 对终结情状的两种观察

5.3.3 对持续情状的观察方式

5.3.4 作谓语的名词与了P

5.4 句法形式对于了P作用方式的影响

5.4.1 存在句的语义特征

5.4.2 存在句中的累加观察

5.4.3 存在句中了P与“着”的区别

5.4.4 话题句式中的累加观察

5.5 双“了”结构中“了”的意义和作用

5.5.1 “V了QP了”结构意义的形成

5.5.2 “V了TP了”结构意义的形成

5.5.3 “V了NAP了”结构意义的形成

5.5.4 双“了”结构中的特殊句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了”结构整体时间意义的形成

6.0 引言

6.1 “了’’结构时间构成的特殊性

6.1.1 “了”结构基本时间构成

6.1.2 “了”结构时间构成的特殊性

6.2 会话语体中句尾“了”结构时间的形成

6.2.1 含有句尾“了”句子的时间类型

6.2.2 说话时间上的“已然”

6.2.3 过去参照时间中的“已然”

6.2.4 过去参照时间上的“已然”

6.2.5 将来时间中的“已然”

6.2.6 将来参照时间上的“已然”

6.2.7 “已经在V了”结构

6.3 “V了QP了”的整体时间意义的形成

6.3.1 动词为延续情状

6.3.2 句子中含有数量、动量成分的情况

6.3.3 话语目的对“V了QP了”结构意义的影响

6.4 祈使句中“了”的作用

6.4.1 含有了SU的祈使句意义的形成

6.4.2 句中“了”祈使句意义形成

6.5 叙事语体中“了”结构的话语时间构成

6.5.1 叙事语体的时间结构

6.5.2 叙事语体中的了SE

6.5.3 叙事语体中的了SU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模型的修正与再验证

7.0 引言

7.1 对于模型验证的成果

7.1.1 初步模型的合理性

7.2 对于模型的修正

7.2.1 “了”结构中时间成分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7.2.2 对“了”结构时体合成模型的修正

7.3 对于模型的再验证

7.3.1 验证一“天亮了”

7.3.2 验证二“那边死了一头牛”

7.3.3 验证三“我三年没喝到这样的好酒了”

7.3.4 验证四“我吃了饭了”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0 引言

8.1 主要观点与发现

8.2 本研究的启示

8.2.1 对于“了”的位置和意义的重新认识

8.2.2 汉语体意义表达的转喻特征

8.2.3 对于英语时体意义构成的启示

8.3 研究的意义

8.3.1 理论意义

8.3.2 实践意义

8.4 存在的问题与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声明

展开▼

摘要

“了”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非常普遍的体标记,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但由于“了”的用法灵活而又复杂,因而也一直是语法研究的难点。本文回答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汉语“了”结构有哪些主要时间成分构成?各成分在结构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是什么?2)“了”作为完整体的本质是什么?在“了”结构意义形成过程中,“了”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3)“了”结构的意义怎样构成?4)有些句子中句尾“了”的“足量”意义来源是什么?5)还有那些成分能够影响“了”结构意义的形成?
  本文目标是在时体理论框架下建立汉语“了”结构时体合成模型。为达此目的,本文首先介绍了关于句子时间意义构成的时体合成模式,然后在此模式指导下,根据汉语和“了”使用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了”结构时体合成的初步模型,并将此模在对不同类型的“了”结构中进行应用。模型应用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论文根据新发现的问题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并通过对修正模型的再次验证,证明修正模型的对汉语“了”结构时间分析的有效性。
  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发现如下。
  一、本文认为“了”结构中的话语时间由动词情状、说话时间、参照时间和语法体等方面的时间要素构成。动词情状和话语时间结构属于不同的层面。动词情状属于语义层面,是动词所表达的情境在时间维度上的展开方式,构成句子的主要语义部分。话语时间结构表明说话时间、参照时间和情状发生时间的关系。语法体提供对于动词情状的不同观察方式,体现说话人在话语目的的影响下对话语所描述事件的主观视角。
  二、本文把“了”的意义分为了P与了s两个部分。了P是完整体标记,了s是既成事件所导致的状态在参照时间上的表现。完整体了P的意义是表示“发生”。事件发生的同时导致一定的结果状态。事件进入话语时间结构并与其他时间一起形成“了”结构的整体时间。事件所导致的状态随其进入话语时间结构,并随时间的推进而延续,在遇到显性参照时间时,状态得到凸显,成为了s的意义。因而,了s具有会话含义的性质。
  三、了P在不同句法位置时导致的意义的差别来源于说话人对情状采用的不同观察方式。观察方式分为顺序观察和累加观察两种情况。了P在句中时主要启动说话人对情状的顺序观察,了P在句尾时主要启动累加观察。顺序观察是一种情状内观察,说话者通过自身的虚拟移动观察情状过程的每一个部分。因而,句中“了”具有开始、过程和完成的意义。累加观察是一种的情状外观察。这种观察方式把情状视为一个整体,对动词所表达情状的各个部分作累加处理,强调情状的结果状态。因而,句尾“了”有出现新事态的意义。
  五、了P与动词情状具有不同的合成路径。一般情况下,在与具有内在终结点的情状合成时,观察者把情状视为一个整体,强调情状的结果状态,在与具有延续性的情状合成时,了P为延续情状的发生提供一个从“已然”到“未然”的情状起始过程。因此,后者可以经常表示情状开始的意义。
  除了这些情况外,还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对观察方式有影响,主要包括:
  1)观察视点的影响。视点是对情状观察的出发点,表明说话人与情状的相互位置。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观察视点的采取。一是说话时间与情状发生时间的位置。情状发生在说话之前,容易采取累加观察方式,情状发生在说话时间之后,主要为情状的发生提供一个起点。而当观察视点在情状之内时,情状内观察视点为观察过程提供一系列的心理观察位置,使得观察者能够对情状作顺序观察。
  2)两个“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含有两个了P的句子中,两个了P都同时发挥作用,句中了P启动顺序观察,句尾了P启动累加观察。在句子整体意义合成时,句尾了P对于句中了P的意义有强制作用,最终结果中还能够体现顺序观察的结果,但累加观察的结果更为明显。
  3)句法类型的影响。观察方式受三种句法类型的影响。一种类型是现存句。这类句子的主要目标是表示某个位置上所存在的状况,强调已经发生事件的结果状态,此类句子中了P虽然在句中,但观察者对动词情状作累加观察。第二种类型是状态形容词与“了”都在句中的情况。形容词表达的是事件的结果状态,当结果状态出现在句中时,就有了对结果状态进行强调的意思。此时,了P虽然在句中,但观察者对情状的起始过程作累加观察。第三种情况是一种特殊的“V了QP了”结构。该结构中的句中“了”对动词情状做累加观察。
  4)在句子整体时间意义的形成过程中,过去时段状语具有特别的意义。一般情况下,事件会产生一个持续的状态,这个状态一直持续说话时间,并为说话时间所凸显,表达为了s的意义,但在有过去时段状语(如“昨天”)的情况下,句子只表达动词情状曾经发生的事实,而没有结果状态的延续。原因在于这个时段状语对句子所讨论的话题进行了框定,只讨论过去时段内的状况,而不涉及与说话时间的关系。
  5)语用意义的影响。话语是实际交际中的语言表达,说话者的语言会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在使用同一个“了”结构时,不同条件下会对句子中不同成分的意义有所侧重。说话者对不同部分的强调会改变观察的目标与方式,使句子体现不同的意义。这种情况在含有两个“了”的“V了QP了”结构中尤其明显。自然重音条件下,重音在QP上,观察的目标是动词情状本身,句尾了P会启动QP所表达数量的累加。但当重音落在V上时,说话者强调动作行为发生的事实,虽然有对数量的累加,但句子的主要意义在于表达动作行为已经发生的事实。
  6)了P与动词合成后所产生的状态在显性参照时间上被凸显,表达为了s。在“V了QP了”结构中,参照时间的位置也是QP所表达的时量与数量累加的最高点,因而在此位置上会产生“足量”义。
  本文根据这些发现对已经建立的模型进行了修正,并通过再次验证,证明了修正模型对“了”结构时间分析的有效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