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资本:和谐社会的粘合剂
【6h】

社会资本:和谐社会的粘合剂

代理获取

摘要

近年来,社会资本概念和理论成为社会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也成为经济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理论分析的重要视角。社会资本理论对于以关系取向、伦理本位为特征的中国社会有很强的适用性,也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特别是当代中国正处于处于转型期,国家处于急剧的社会变迁时期,新旧制度的转轨存在巨大的制度“真空”。传统道德、价值观的约束力不断弱化,完善的法治制度还没完全建立起来。社会资本这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有效的加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与协商,从而减少矛盾,加强合作,共促稳定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在社会资本理论看来,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诉求其实就是促使构成社会的各要素形成网络型交互作用构架,建立多渠道、高效的表达、参与机制,使社会管理过程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更为契合,更相得益彰,并在这样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这一层面而言,社会资本理论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整合了一个综合性视角。社会资本理论作为探讨社会运动、变化的分析框架将价值判断、历史文化纳入了理论视野,并将微观层面的个人行为和宏观层面的整个社会运动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同时,社会资本的所有者既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集体,甚至是整个社会共同体,因此,它是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这一属性对于谋求公共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资本理论将微观层次的个人选择与宏观层次的集体和社会选择结合在一起的努力极具开创性与启发性,在概念上充分肯定了社会对个体行为选择的约束和推动,没有把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避免了存在个人与社会间难以调和的紧张。
   本文从社会资本要素说即信任、规范、社会网络出发,结合布朗的系统论的观点,主要探讨这些要素在微观、中观及宏观领域的表现及运作,即从个人家庭到社区到整个社会逐步展开说明,运用社会网络沟通微观、中观及宏观领域,使其有机统一起来。以家庭、社区为经,以信任、规范、网络为维,将各因素黏合起来编织一个和谐社会。
   本文研究社会资本对社会和谐的实现的切入点是通过和谐家庭建设,和谐社区建设,进而扩展到整个社会层面的和谐。
   首先,和谐家庭建设。“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当前“和谐家庭”创建,是和谐社会建设在家庭领域的集中体现。从和谐家庭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密切关系来看,首先,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是否和谐及其和谐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及其和谐程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维度。没有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其次,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基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础,其面貌、家庭关系的状况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面貌。再次,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家庭和谐可以化解家庭内部的矛盾,避免将家庭的矛盾推向社会以进一步激化矛盾,从而避免因此产生的不稳定。和谐的家庭还可以为家庭成员提供一个舒缓紧张压力、疏导社会矛盾的空间。
   运用社会资本理论中的信任、规范、网络要素理论分析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主要分析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家庭内部关系主要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敬老关系。其中夫妻关系和谐是家庭和谐的核心激励源;亲子关系和谐是家庭和谐的高效成长力;敬老关系和谐是家庭和谐的仁爱智慧师。在分析这些关系时,信任主要是指各个体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和谐相处;规范主要是指共同的价值理念、习俗、道德、法律等约束;网络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网络,包括水平型和垂直型社会关系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个体能够利用这一网络加强彼此的联系及信任,并实现在规范制约下良性的互动与沟通,在互动与沟通中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关系的和谐。
   其次,社区和谐。在社会转型进程中,社区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居住地转变为各种社会群体集聚、各种社会矛盾交汇、各类社会组织交融的重要场所,在社区范围内,不仅凝聚了大量宝贵的组织资源和人才资源,还集中了社区成员对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因此,将社区作为一个平台,通过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所有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和服务,缓解各类矛盾,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基础环节。本文从社区信任、社区规范、社区参与网络三个方面分析和谐社区建设。
   最后总结,通过从微观到宏观领域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区、社区与社区、社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与沟通,从而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群体关系的和谐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