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基因mce1a侵袭性机制研究及微生物16S rDNAs快速分类鉴定
【6h】

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基因mce1a侵袭性机制研究及微生物16S rDNAs快速分类鉴定

代理获取

目录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声明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Mtb毒力基因mce1a的表达特性、克隆及原核表达

第二部分Mce1a基因在体外培养细胞中的RNAi实验研究及Mce1A蛋白介导的侵袭性作用机制

第三部分微生物16S rDNAs FQ-PCR快速分类与鉴定

参考文献

综述:“拉链(zipper)”与“触发(trigger)”——细菌侵袭的分子机制

致 谢

附 录

展开▼

摘要

近年,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所致结核病(TB)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在全球,Mtb感染者几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每年TB新发和死亡患者分别在900万和200万人左右。本研究立足于Mtb侵袭相关基因mce1a,首先,探讨了该基因在Mtb潜伏生存与活性增殖状态下的表达特性,并对其全长和截短序列分别进行了克隆、原核表达及纯化。其次,设计、转录合成了两条mce1a特异性小干扰RNAs(siRNAs),并通过HEK293-T细胞,对siRNAs的抑制活性与抑制效率进行了鉴定。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和人结肠癌上皮细胞CT26.CL25,进行了T-Mce1A蛋白的细胞刺激实验、mce1a特异性siRNA的体外干扰实验以及重组E.coli(表达完整Mce1A蛋白)的体外侵袭实验,着重探讨了Mce1A蛋白介导细菌侵袭的作用机制。此外,本研究还通过对多种微生物16SrDNAs的序列比对与进化树分析,分别设计、合成了细菌通用及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快速分类与检测方法。 一、毒力基因mce1a在Mtb潜伏生存与活性增殖状态下的表达特性Mtb属专性需氧细胞内寄生菌,感染后能在宿主体内以休眠状态长期潜伏生存,并在一定条件下复苏、大量增殖从而引发疾病。鉴于Mtb在低于25℃时停止生长,故低温条件下长时间存活的Mtb菌株可以作为一种非增殖状态的体外模型。本研究选取两种标准株(强毒株H37Rv和弱毒株H37Ra)及八种临床分离株(非耐药四株,耐利福平或异烟肼各两株),分别以4℃保存3m与37℃培养2w~5w为其潜伏生存和活性增殖状态。通过溶菌酶、蛋白酶K及1%SDS裂解Mtb,提取、纯化总RNA,并以不含RNase的DNase消化去除DNA。设计、合成mce1a特异性引物,以看家基因16SrRNA为平行参照,通过RT-PCR分别检测上述样品mce1a的表达。结果显示,处于非增殖期的十种Mtb菌株,mce1a基因均未见表达;而处于活性增殖期的上述菌株,mce1a基因均有稳定表达,且在不同菌株的表达水平相似。上述结果初步提示,mce1a基因的表达可能与Mtb侵袭力或潜伏生存能力有关。 二、Mce1A蛋白介导细菌侵袭的作用机制首先,进行了全长与截短mce1a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设计Exo-primer、In-primer及In-primer2共三对引物,通过巢式PCR,分别扩增Mtb(H37Rv)全长与截短的mce1a基因——mce1a和T-mce1a,并将其克隆至6×His原核表达载体pROEX-HTb和热诱导表达载体pBV220,分别通过IPTG或42℃加热诱导目的基因的表达,并进行Ni-NTA柱纯化或分子筛纯化。对菌体样品和纯化样品分别进行SDS-PAGE分析,并对pROEX-mce1a菌体样品及纯化产物,以抗6×HisMAb进行Westernblot鉴定。结果显示,(i)对pROEX-mce1a和pBV-Tmce1a转化菌,分别在约45KDa和27KDa处有目的蛋白条带,与预期分子量基本一致;完整的Mce1A蛋白(含N端信号肽)以非可溶性表达,且可能稳固表达于细菌细胞壁或细胞膜;截短的T-Mce1A蛋白(为活性部分,不含N端信号肽)则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部分(约1/3)以可溶性表达,侧面反映了N端疏水性信号序列对Mce1A定位的影响。(ii)经Ni-NTA柱纯化或包涵体变性、复性及分子筛纯化,均可获得相应分子量的目的蛋白,但Mce1A因其膜表达特性导致表达量及纯化得率均较低,T-Mce1A则因表达量高(菌体总蛋白的20%)而有较高得率与纯度。 其次,进行了特异性siRNAs的设计、转录合成,以及在HEK293-T细胞内靶向mce1a的干扰实验。为便于检测,将全长mce1a克隆至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greenfluorescenceprotein,EGFP)基因的上游,构建表达Mce1A-EGFP融合蛋白的真核质粒pEGFPN1-mce1a。以在线软件“siRNATargetFinder”及“BLAST”设计、筛选靶向mce1a的siRNAs模板,通过T7体外转录试剂盒,合成si312(特异性)、si410(特异性)、siEGFP(阳性对照)和siIRR(阴性对照)等siRNAs。应用脂质体,将pEGFPN1-mce1a质粒或分别与2.0μl各siRNAs(约1.5nmol/μl)共转染HEK293-T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半定量RT-PCR及Westernblot,对特异性siRNAs的抑制活性进行初步鉴定。进一步,将各siRNAs分多个剂量梯度共转染,并通过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FQ-PCR及Westernblot,对siRNAs的抑制活性与抑制效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i)通过T7RNA聚合酶体外转录的方法,在24h内能大量获得长度为21bp的特定siRNAs;通过脂质体共转染,可实现siRNAs向靶细胞内的高效递呈;并且,HEK293-T能高效表达mce1a基因,可作为相关研究的理想细胞株。(ii)在转录水平,si410和si312对mce1amRNA的抑制效率达90%和88%,均接近siEGFP(92%);在翻译水平,si410和si312对Mce1A蛋白的抑制效率达51%和49%,略低于siEGFP(70%)。(iii)Westernblot显示,在约85kDa处呈现两条紧密条带,推测Mce1A-EGFP在HEK293-T细胞内表达时,部分融合蛋白可能会发生糖基化修饰。(iv)上述结果还提示,靶向相同基因的不同siRNAs,其达到相同抑制效率的起效时间有所不同,推测可能与不同siRNAs参与形成的RISC复合物切割靶mRNA效率不同有关。 再次,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探讨了Mce1A蛋白介导细菌侵袭的作用机制。一方面,在已获得纯化T-Mce1A蛋白以及高效、特异抑制活性siRNAs的基础上,分别以正向(不同浓度T-Mce1A刺激)和反向(si410干扰Mce1A表达水平)分析的方法,探讨了T-Mce1A对巨噬细胞TLR-2受体及相关信号分子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以能表达完整Mce1A的重组E.coli对RAW264.7和CT26.CL25细胞进行了体外侵袭实验。结果显示,(i)T-Mce1A刺激可直接导致RAW264.7细胞TLR-2表达上调,并进一步引起下游的炎症性信号分子IRAK-1和TRAF-6表达增高;其中,IRAK-1的表达水平改变尤为显著。鉴于TLR-2、IRAK-1及TRAF-6的活化可导致核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而NF-κB在细胞炎症反应中起中心调控作用,因此,Mce1A蛋白对TLR-2乃至IRAK-1和TRAF-6的激活作用,可能是Mtb引发宿主细胞炎症应答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ii)重组菌获得了侵袭及细胞内生存能力,能在RAW264.7细胞内生存至少48h;并且,受染细胞出现系列病理性变化。尤其在RAW264.7细胞,重组菌可引起细胞及细胞核明显变大、细胞膜显著突起,甚至导致多个细胞的融合,这些形态学变化提示了细胞骨架的改变。这进一步提示,表达Mce1A的重组E.coli具有一定侵袭性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逃避巨噬细胞的免疫清除;并且,Mce1A蛋白介导的侵袭性作用可能与靶细胞发生骨架重排有关。 总之,综合分析本研究的上述结果,可初步推断,Mce1A蛋白可能通过激活TLR-2受体及其下游IRAK-1等炎症性信号分子,从而参与调节宿主炎症应答反应,最终介导了Mtb的侵袭过程,并促使入侵的Mtb在逃避宿主免疫清除后直接引发疾病或进入潜伏状态。结合近年关于李斯特菌、沙门菌、志贺菌、耶尔森菌及鸟分枝杆菌复合物(MAC)侵袭性机制的文献报道,可进一步提出:(i)Mtb可能具有与MAC相同或相似的侵袭机制——“拉链-触发”双重机制;(ii)Mce1A参与的宿主炎症应答调节作用,有可能是“拉链-触发”等相关骨架重排的重要始动因素之一。 三、微生物16SrDNAsFQ-PCR快速分类与鉴定对58株细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的16SrDNAs或真菌的18~28SrDNA进行多序列比对与进化树分析,选择高度同源区域设计通用引物,选择不同菌株的特异性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提纯绿脓杆菌、金黄及柠檬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福氏志贺菌、变形杆菌、表皮及溶血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解脲脲原体、白色念珠菌及克柔氏念珠菌等数十种标准和(或)临床菌株总DNA。分别以通用和特异引物对上述所有细菌16SrDNA靶片断进行PCR扩增,并构建重组pMD18-T作为FQ-PCR检测的标准质粒。以TaKaRaSYBR(R)PremixExTaqTM试剂建立20μl反应体系,对梯度稀释的各总DNA样品进行FQ-PCR分类鉴定。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16S(18~28S)rDNA可作为细菌、衣原体、支原体及真菌快速分类鉴定的理想靶基因。FQ-PCR检测结果显示,通过细菌16SrDNAs通用引物和不同的特异引物,能够实现对各微生物样品的快速分类鉴定,检测灵敏度约2~5pg/μl的总DNA或(2×103±3×102)拷贝数的16SrDNA,并且该方法具有很强的特异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