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对良性胆管狭窄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6h】

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对良性胆管狭窄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语说明

声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一 损伤性胆管狭窄形成机制

综述二 损伤性胆管狭窄的治疗

在读期间论文撰写及发表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胆管瘢痕狭窄多由胆管损伤、肝胆管结石和胆管炎反复发作所致,其后果可导致阻塞性黄疸进而引起肝实质损害,胆汁性肝硬化,治疗颇为棘手且预后极差。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对胆管再狭窄的预防措施也是围绕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精细的操作及吻合口大小等方面进行经验性总结。有报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预防胆管瘢痕增生防止胆管再狭窄,但具体疗效尚缺乏确定的结果。因此,对胆管瘢痕狭窄形成机理和防治方法的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许多抗纤维化的药物证实在增生性疾病中有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是由头状链霉菌分离出来的抗肿瘤抗生素,目前认为,MMC对于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是氟尿嘧啶的100倍,并具有时间依从性,作用时间可达到无限期抑制增生,同时与剂量密切相关,大剂量时可以成为不可逆性抑制。已明确,局部应用MMC对瘢痕的形成具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并在眼科、整形外科、耳鼻喉、泌尿、骨科及上消化道等领域的瘢痕预防和消除中广泛应用,效果颇佳。
   目的:
   探讨MMC对雄性SD大鼠胆总管电凝损伤后良性狭窄形成预防的作用,研究其在胆管良性狭窄疾病中的应用可行性,为临床防治胆管狭窄寻求一条新的途径。
   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体重180-200g)用于研究。其中40只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胆道狭窄模型组、电凝+低浓度药物组、电凝+高浓度药物组。8只做为药物空白对照组。
   动物麻醉后,将所有大鼠先于近肝门胆总管分叉下分离胆管周围软组织约1cm,假手术组关腹。胆道狭窄模型组大鼠,采用电凝钩8J能量于分叉下约0.5cm处电凝胆总管。药物组(电凝+药物1组:MMC浓度0.4mg/ml;电凝+药物2组:MMC浓度0.6mg/ml)继而于胆管损伤处采用完全浸润MMC1毫升的明胶海绵(1×1×0.5cm3)包绕,5分钟后取出明胶海绵,药物空白对照组采用电凝处理同胆道狭窄模型组大鼠,继而于胆管损伤处采用完全浸润注射用水的1毫升的明胶海绵(1×1×0.5cm3)包绕,5分钟后取出明胶海绵。术后继续饲养15天处死。
   记录所有大鼠术前及术后体重、进食和精神状况以及黄染,抽取门静脉学检测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并记录肝脏和腹水情况。取胆管组织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后石蜡包埋并制成切片。对各组动物的胆管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检测胆管胶原纤维构筑形态,测定胆管壁厚度,并进行显微镜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muscle actin,α-SMA),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并记录毛细血管增生情况。所有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胆道狭窄模型组和药物空白对照术后15天表现为阻塞性黄疸,血浆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用药1组和2组,血浆胆红素升高程度均低于单纯胆道狭窄模型组,且用药2组低于用药1组。术后15天血常规检查显示,胆道狭窄模型组白细胞高于假手术组(P<0.05),红细胞和血小板均无明显差异。
   胆道狭窄模型组和药物空白对照组损伤部位存在明显胆管狭窄,狭窄部位以上胆管扩张明显,直径为假手术组的5倍以上,部分大鼠伴有腹水。用药组胆总管轻度狭窄,狭窄部位以上胆管直径为正常管径的1~3倍,无腹水表现。
   病理检查显示:胆道狭窄模型组胆管损伤部位组织,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胆管壁显著纤维化增厚,炎性细胞广泛浸润。Masson三色染色见胆管粘膜下大量胶原纤维增生,排列致密紊乱。胆道狭窄模型组胆管壁厚度明显高于假手术组(5.88±0.67mm vs2.76±0.22 mm,P<0.01)。用药组则胆管壁增厚不明显,用药2组胆管壁增厚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3.12±0.45 vs2.76±0.22,P>0.05)。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TGF-β、α-SMA、PCNA阳性细胞数,药物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之间均有差异显著(P<0.01),并且用药1组及用药2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2)VEGF阳性积分和微血管密度的检测结果,胆道狭窄模型组和用药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模型组和药物空白对照组结果相近;(3)微血管密度的检测结果,胆道狭窄模型组则明显低于用药组(P<0.01),模型组和药物空白对照组结果相近,用药1组及用药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1)通过电凝损伤胆管法可以建立大鼠良性胆管狭窄模型,该模型主要病理变化是胆管壁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纤维过度增生,同时伴TGF-β、α-SMA、PCNA、VEGF等明显升高;
   (2)局部短期应用MMC可以抑制胆管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和胶原纤维的交联,对胆管良性狭窄起到一定预防作用;但对大鼠术后体重、血常规和肝功能无毒副作用;(3)0.6mg/ml的MMC药物浓度和0.4mg/ml浓度比较,具有更强的抑制胆管狭窄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