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疾病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6h】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疾病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第一部、分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疾病的3.0THR-MRI高分辨率管壁成像
   目的:采用无创3.0T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方法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段血管的管壁及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形态、信号及增强后斑块强化改变,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技术评价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在长海医院影像科共120例患者行HR-MRI检查,其中男82例,女38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54岁。HR-MRI在3.0T磁共振扫描仪(HDXplatform,GEHealthcare,Milwaukee)上完成,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由3D-TOFMRA的图像对狭窄血管进行定位,依次对目标血管进行下述序列的扫描,包括垂直矢状位T2WI、STIR、T1WI及T1WI+C。评价项目包括:狭窄部位、程度,斑块所在位置、形状、T2WI上的信号以及T1WI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对所得数据进行构成比分析。
   结果:120例患者中狭窄病例72例,闭塞病例18例,烟雾病12例,血栓病例8例,正常10例,百分比分别为59%、15%、10%、7%和9%。72例狭窄病例中:M1段狭窄66例,M2段狭6例,百分比分别为92%和8%。单侧狭窄56例,双侧狭窄16例,百分比分别为90%和10%。左侧与右侧各有28例,双侧狭窄16例,百分比分别为39%、39%和22%。带斑块狭窄血管共有86段,偏心性斑块74个,环形斑块12个,百分比分别为86%和14%。74个偏心性斑块所在位置:上壁8个、前上壁4个、前壁19个、前下壁18个、下壁12个、后下壁6个、后壁3个和后上壁4个,百分比分别为11%、6%、26%、24%、16%、8%、4%和5%。86个斑块在T2WI上,呈等信号23个,呈略高信号39个,呈高信号4个,呈混杂信号20个;百分比分别为27%、45%、5%和23%。增强扫描的狭窄血管共64段,T1WI增强后斑块未见强化12个,轻度强化22个,明显强化30个,百分比分别为19%、34%和47%。
   结论:1.3.0T高分辨率MRI分析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部位及成分具有可行性,支持利用HR-MRI无创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以偏心形式存在,且多发生于血管前部。3.不稳定斑块增强后的强化程度高于稳定性斑块,但由于样本量较少,还需进一步研究。
   第二部分、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HR-MRI和DSA比较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3.0THR-MRI和DSA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疾病患者的M1段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情况,探讨HR-MRI评价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和限度。
   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67例患者,依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诊断为TIA、脑梗死和后循环缺血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一周内先后作HR-MRI和DSA的检查,并以DSA为金标准计算HR-MRI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分析3.0THR-MRI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DSA的符合情况。
   结果:67例病人共134段大脑中动脉M1段,HR-MRI与DSA诊断相符合共124段,符合率92.5%,HR-MRI诊断偏低5段,假阴性率3.7%,诊断偏高5段,假阳性率3.7%,HR-MRI诊断大脑中动脉轻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99.2%、98.5%、80%、99.2%,HR-MRI诊断大脑中动脉中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7%、98.5%、91.4%、84.6%、98.5%,HR-MRI诊断大脑重度动脉轻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98.2%、91.4%、80.8%、95.7%,HR-MRI诊断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00%、100%、100%、100%。对于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的MCA狭窄各等级的Youden指数分别为79.2%、94.2%、82.2%、100%;Kappa值分别为0.792、0.788、0.895、1。
   结论:3.0THR-MRI在评价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方面具有很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与DSA诊断有很好的相关性。因此,3.0THR-MR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DSA,作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筛查的常规检查手段。
   第三部分、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目的: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疾病患者,搜集其相关的临床及检验资料,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明确可能的高危因素和高危人群,指导临床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67例患者,其中男45例,女22例,年龄31-76岁,平均年龄(57±7)岁。入院后对患者询问既往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并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等检查。将颅内大脑中动脉狭窄作为因变量,上述既往史与血生化指标作为变量,应用x2检验与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疾病的危险因素。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其他疾病患者46例,两组间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1.单因素分析。血压因素,卡方值为39.717,P值为0.000,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有明显相关性。血糖因素,卡方值为3.173,P=0.044,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说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有相关性。血脂因素,卡方值为7.297,P值为0.007,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有明显相关性。A/G比值因素,卡方值为21.255,P值=0.000,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A/G比值降低有明显相关性。2.多因素分析血压相对危险度为51.034(95%CI:8.940,291.321),高血压患者危险度比血压正常患者发病率高出51.034倍,说明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脂相对危险度为50.284(95%CI:7.2,351.180),高血脂患者危险度比血脂正常患者发病率高出50.284倍,说明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相对危险度为22.302(95%CI:4.642,107.136),说明(A/G)比值降低患者的危险度比正常患者发病率高出22.302倍。
   结论:1.单因素分析: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A/G比值降低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2.多因素分析:血压、血脂、及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均是颅内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危险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