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泮托拉唑手性药代动力学及其联合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6h】

泮托拉唑手性药代动力学及其联合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 言

第一章 泮托拉唑在人体内手性药代动力学研究

第一节 人血浆中泮托拉唑对映体的手性固定相LC-MS/MS方法建立

1 仪器与试剂

2 血浆样品的分析方法

3 血浆中泮托拉唑对映体分析方法学验证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左旋泮托拉唑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2 人体试验设计

3 生物样品中左旋和右旋泮托拉唑药物浓度的测定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章 泮托拉唑与阿托伐他汀合用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第一节 大鼠血浆中泮托拉唑与阿托伐他汀同时检测的LC-MS/MS 方法建立与验证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方法学验证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Wistar大鼠体内泮托拉唑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仪器与试验用药

2 动物实验

3 生物样品中泮托拉唑和阿托伐他汀浓度的测定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章 泮托拉唑与莫沙必利合用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第一节 大鼠血浆中莫沙必利检测的LC-MS/MS 方法建立与验证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方法学验证

4 小结

第二节 Wistar大鼠体内泮托拉唑与莫沙必利联合用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仪器与试验用药

2 动物实验

3 生物样品中泮托拉唑和莫沙必利浓度的测定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 讨论

6 小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 述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 谢

展开▼

摘要

泮托拉唑是继奥美拉唑、兰索拉唑之后在全球第3个上市的长效质子泵抑制剂。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和卓-艾氏综合症等症。泮托拉唑在肝脏内经P450氧化酶催化代谢,主要代谢物为泮托拉唑砜和泮托拉唑去甲基硫酸酯,其大部分由肾脏排出,其余由胆汁分泌从粪便中排出。同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一样,泮托拉唑在体内的药理药效存在立体选择性差异,有必要研究相应的对映体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本课题以泮托拉唑为研究对象,首次使用叠加采集进样的方式,建立了5分钟快速分离人血浆中泮托拉唑对映体的LC-MS/MS方法,并以原研药品潘妥洛克为对照,对国产左旋泮托拉唑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对其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评价。由于胃肠疾病和高血脂症都是发病率高、治疗周期长的疾病,临床上药物合用情况较多,并且已有药物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本文以常与质子泵抑制剂合用的他汀类药物中阿托伐他汀和胃动力药物莫沙必利为对象,采用LC-MS/MS技术,研究这两种药物与泮托拉唑合用时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为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人血浆中泮托拉唑对映体的手性固定相LC-MS/MS方法建立 本研究采用叠加进样的方式,建立了5分钟快速分离泮托拉唑泮托拉唑对映体的手性固定相LC-MS/MS方法。血浆样品采用液-液萃取法提取,色谱柱为Chiral OJ-RH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A:20mM醋酸铵-水;流动相B:10mM醋酸铵-甲醇:乙腈(1∶1,v/v),流动相A:流动相B=50:50,流速:0.5mL/min,柱温:25℃。质谱采用ESI,MRM负离子模式。左旋和右旋泮托拉唑选择性反应检测离子m/z382.1→230.0,内标左旋和右旋泮托拉唑-d7选择性反应检测离子m/z388.4→230.1。经方法学验证,左旋和右旋泮托拉唑均在20.0~50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泮托拉唑对映体的萃取回收率均大于90%,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5%。该方法在不增加任何设备和操作的情况下,在保证无基质效应的情况下采用叠加进样的方式,即在第一个样品分析至5分钟时开始进样分析第二个样品。将分析方法缩短至五分钟,是目前已知的时间最短的泮托拉唑对映体拆分方法。 2.左旋泮托拉唑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对国产左旋泮托拉唑钠注射液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原研药潘妥洛克为对照,用已建立的手性固定相LC-MS/MS法测定12名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多剂量单序列注射左旋泮托拉唑钠,及原研药潘妥洛克后的血浆中的左旋泮托拉唑和右旋泮托拉唑的浓度,并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根据血药浓度-时间数据,以非房室依赖型方法进行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10mg组左旋泮托拉唑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AUC0-12为1816.12±636.69h·ng/mL;Cmax为1240±299.52ng/mL;Tmax为0.25±0.00h;t1/2为1.37±0.46h;MRT为1.63±0.48h;20mg组为AUC0-12为3758.93±1624.20h·ng/mL;Cmax为2500±389.84ng/mL;Tmax为0.25±0.00h;t1/2为1.52±0.50h;MRT为1.69±0.57h;40mg组为AUC0-12为6315.40±2664.39h·ng/mL;Cmax4330±1357.70ng/mL;Tmax为0.25±0.00h;t1/2为1.67±0.60h;MRT为1.76±0.56h;80mg组为AUC0-12为14608.20±5172.57h·ng/mL;Cmax10000±2908.56ng/mL;Tmax0.25±0.00h;t1/2为1.94±0.61h;MRT为1.93±0.52h;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单次静脉滴注注射用左旋泮托拉唑钠在10~80mg范围内,剂量与吸收(AUC0-12、Cmax)呈线性关系;男女受试者的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之间均无明显差异;剂量变化对T max和t1/2无影响;MRT不受剂量变化的影响。 3.大鼠血浆中泮托拉唑与阿托伐他汀同时检测的LC-MS/MS方法建立 本研究首次建立了大鼠血浆中泮托拉唑和阿托伐他汀同时检测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血浆样品采用蛋白沉淀法提取,色谱柱为CAPCELL PAK MG C18柱(2.0mm×50mm,5μm);以纯水含0.1%乙酸为流动相A,纯甲醇含0.1%乙酸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0.3mL/min,柱温:40℃。质谱为采用,ESI,MRM正离子模式。泮托拉唑和阿托伐他汀选择性反应检测离子m/z384→200和m/z559.4→440.2。经方法学验证,泮托拉唑在20.0~50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阿托伐他汀在1.00~25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泮托拉唑和阿托伐他汀的萃取回收率均大于90%,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5%。 4.Wistar大鼠体内泮托拉唑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为了解泮托拉唑和阿托伐他汀联合给药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将18只健康成年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第一组泮托拉唑5mg/kg单一灌胃给药;第二组阿托伐他汀10mg/kg单一灌胃给药;第三组泮托拉唑5mg/kg和阿托伐他汀10mg/kg联合灌胃给药。进行药代动力学试验,使用已建立的LC-MS/MS测定泮托拉唑及阿托伐他汀的经时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来评价合并用药后的相互影响。计算结果显示,泮托拉唑的单一给药和联合用药组的C max和AUC0-t分别为2583±650ng/mL、2853±971h·ng/mL和3942±623ng/mL、4483±951h·ng/mL;阿托伐他汀的单一给药组和联合用药组的Cmax和AUC0-t分别为57.0±10.5ng/mL、100±21.9h·ng/mL和63.7±23.4ng/mL、115±35.8h·ng/mL。各药代动力学参数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联合给药后泮托拉唑的Cmax和AUC0-t均显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联合给药前后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因此,阿托伐他汀显著增加泮托拉唑的C max和AUC0-t。根据对两种药物代谢机制的分析,该差异应该是由于泮托拉唑对CYP3A4酶的亲和力弱于阿托伐他汀导致泮托拉唑代谢变慢。 5.Wistar大鼠体内泮托拉唑与莫沙必利联合用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本研究建立了大鼠血浆中莫沙必利检测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血浆样品采用蛋白沉淀法提取,色谱柱为CAPCELL PAK MG C18柱(2.0mm×50mm,5μm);以纯水含0.1%乙酸为流动相A,纯甲醇含0.1%乙酸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0.3mL/min,柱温:40℃。质谱为采用,ESI,MRM正离子模式。莫沙必利及内标莫沙必利-d5选择性反应检测离子m/z422.7→198.3和m/z428.1→203.3。经方法学验证,莫沙必利在0.200~1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莫沙必利提取回收率均大于98%,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5%。 为了解泮托拉唑和莫沙必利联合给药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将18只健康成年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第一组泮托拉唑5mg/kg单一灌胃给药;第二组莫沙必利10mg/kg单一灌胃给药;第三组泮托拉唑5mg/kg和莫沙必利10mg/kg联合灌胃给药。进行药代动力学试验,使用已建立的LC-MS/MS方法测定泮托拉唑及莫沙必利的经时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来评价合并用药后的相互影响。计算结果显示,泮托拉唑的单一给药和联合用药的组的C max和AUC0-t分别为3015±752ng/mL、2758±846h·ng/mL和4450±2157ng/mL、5007±2434h·ng/mL;莫沙必利的单一给药组和联合用药组的Cmax和AUC0-t分别为218±156ng/mL、355±171h·ng/mL和99.8±69.6ng/mL、243±124h·ng/mL。各药代动力学参数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联合给药前后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泮托拉唑和莫沙必利联合给药不会对各自的药代动力学造成显著性影响。

著录项

  • 作者

    李升妮;

  •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
  • 学科 药学药物分析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洪战英;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泮托拉唑; 手性; 药代动力学; 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