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部地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生态化导向研究
【6h】

西部地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生态化导向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导师承诺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第一章导言

1.1背景

1.1.1城镇化逐渐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

1.1.2网络经济与区域一体化

1.1.3国土资源持续利用的形势

1.1.4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1.2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状况扫描

1.3.2国内研究进展

1.4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1.4.1基本思路

1.4.2研究方法

第二章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理论依据

2.1概念释义

2.2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梯度渗透理论

2.2.1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理论回顾

2.2.2地域化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理论创新

2.3区域发展与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形态的相关性理论

2.3.1城市与区域相互协调机制

2.3.2城镇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机制

2.3.3城市化进程对城镇体系布局的作用理论

2.4城镇体系布局与区域生态环境的相关性理论

2.4.1区域与城镇体系规划的生态思维渊源

2.4.2生态学理论在城镇体系系统中的作用机制

2.5区域与城市规划的基本观点与发展态势

2.5.1区域与城市发展阶段的确定依据

2.5.2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观点及发展态势

2.5.3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形态的组织模式

第三章西部地区城镇体系宏观布局的透视

3.1西部地区城镇体系分布的区域基础

3.1.1西部地区城镇体系宏观布局的自然地理条件

3.1.2西部地区城镇体系布局的经济地理条件

3.2西部地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演变过程

3.2.1城镇雏形显现阶段

3.2.2城镇点状布局阶段

3.2.3城镇条带分布阶段

3.2.4区域化城镇形成阶段

3.3西部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的分布特征

3.3.1城镇布局过于松散,初具点轴布局特征

3.3.2受资源、地理特征制约的集中布局

3.3.3地域分工不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3.3.4经济布局地域分割严重,城乡联系不紧密

3.3.5产业布局不适应生态环境发展的要求

3.4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现状的景观生态学分析

3.4.1自然生境大量损失

3.4.2城镇发展景观破碎度增加

3.4.3水土流失加剧

3.4.4景观结构单一

3.4.5景观通达性降低

3.5城镇宏观布局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分析

3.5.1城镇体系布局松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5.2城镇布局不合理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

3.5.3产业布局受城镇布局的影响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第四章西部地区城镇体系宏观布局的生态化模式构建

4.1西部地区城镇体系布局形态生态化模式的构建目标

4.1.1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合理化目标

4.1.2城镇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4.2城镇体系布局形态生态化调控模式的构建原则

4.2.1区域发展整体化原则

4.2.2因地制宜原则

4.2.3生态优先的原则

4.2.4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的原则

4.3西部地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背景的生态地理系统分区

4.3.1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与生态地理系统分区的相关性

4.3.2西部地区城镇体系布局的自然生态环境背景特征

4.3.3西部地区生态地理分区的原则

4.3.4生态地理环境分区及各分区内的生态环境特征

4.4西部地区城镇体系经济带划分

4.4.1城镇体系布局与经济带划分的相关性

4.4.2划分依据

4.4.3划分原则

4.4.4基于现有布局的经济带分区方案

4.5基于西部地区生态与经济区划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模式初探

4.5.1生态地理系统分区、经济带划分与城镇体系布局的相关性

4.5.2生态地理系统分区理想模式的构建机制

4.5.3基于生态地理分区特征和经济区划的城镇布局形态发展模式构建方案

第五章西部地区城镇体系生态化布局模式保障机制研究

5.1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空间布局保障机制

5.1.1经济保障机制

5.1.2生态保障机制

5.1.3政策保障机制

5.2生态发展空间布局的实施保障机制

5.2.1经济保障机制

5.2.2生态保障机制

5.2.3政策保障机制

第六章结论与讨论

6.1主要结论

6.2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区域可持续发展引发的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城镇体系布局的规划。为了保证区域产业发展所依赖的环境基础,为了减轻和缓和城镇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了使区域发展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和负面效应的最小化,最有效的干涉方式就是城镇体系自身空间组织合理及其空间布局的优化。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状态一方面直观地反映了城镇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状态以及城镇经济活动的空间属性,另一方面反映了生态环境条件的客观性。在任何地域空间、任何发展阶段,城镇腹地、经济和生态环境三者总是处于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中。城镇体系布局作为城镇体系发展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形成、演变和发展机制与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只有系统研究城镇体系与生态、经济的关系,才能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发展模式,进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资源的有序利用,改变现有的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基于这一理论本研究以我国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战略为背景,结合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对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布局战略和空间组织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