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螳螂拳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研究
【6h】

螳螂拳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导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螳螂拳的文化起源

一、启发:为螳螂拳起源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欲望:螳螂拳产生的直接动机

三、螳螂拳的起源

第三章 螳螂拳的内涵

一、螳螂拳的文化内涵

二、螳螂拳的技击内涵

第四章 螳螂拳的传播和发展

一、螳螂拳在内陆的发展

二、螳螂拳在海外的发展

三、螳螂拳发展的方向及影响因素

第五章 螳螂拳未来发展设想

一、发展建议

二、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魂,也是中华武术之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核心,是所有中华儿女自豪和骄傲的源泉和资本,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民间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之一,其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在保证社会价值现、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如崇尚惩恶扬善、己诺必诚、尊师重道、立身正直等。
  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在发展过程中,螳螂拳弟子在继承前辈技艺的基础上,结合螳螂拳特点和自身练拳体会,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为螳螂拳后来发展为梅花螳螂、六和螳螂、七星螳螂、太极螳螂等分支打下了基础。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文献法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本着大胆假设、仔细论证的原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分析和归纳,力图在理清螳螂拳的起源、传承、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影响螳螂拳发展传播的诸多因素,为螳螂拳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研究认为,螳螂拳为王郎所创,集各拳种所长,结合螳螂动作特点,并且和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结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载体之一,其在梁学香时代的影响逐步扩大,主要流传于莱阳、海阳,以及烟台各地。姜化龙时代是螳螂拳的兴盛时期,以后随着练习螳螂拳的人数逐渐增多,人们根据螳螂拳特点和自身练拳体会从理论和技术等方面对螳螂拳进行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由此形成了梅花螳螂、太极螳螂等几大分支。
  本研究认为:
  1.武术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螳螂拳为武术重要的代表
  武术是我国独具民族风格特点的传统体育项目,它不仅具有健身、防身、修身等多元化的功能,而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对于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螳螂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优秀代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载体之一,他与中国道家、如家、兵学、中医等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它的发展对于使更多人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魅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螳螂拳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螳螂拳相对于其他拳种是一个起源较晚的年轻拳种,但这并不意味着落后,螳螂拳不断吸收其他拳种的技术理论,加之有效的螳螂思维,使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起来。螳螂群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人们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状况、传承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是螳螂拳相关人士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3.螳螂拳的发展需审时度势,跟上社会发展步伐
  我们应当看到,传播是发展的基础,而不断创新才是发展的永恒动力。螳螂拳在其自身发展阶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梅花、七星、六和等诸多流派就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结果,并且随着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螳螂拳逐渐由烟台传至国内各地,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地。螳螂拳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随着社会环境、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像中国传统武术中其他拳种一样,螳螂拳的发展也逐渐出现了各种问题,如群众基础逐渐薄弱、文化性和民族性逐渐流失等,因此螳螂拳要跟随时代步伐,利用各种现代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自身发展。
  最后,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螳螂拳的宣传工作
  现代社会为信息社会,武术要摒弃原来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充分的利用现代化传媒技术,强化对武术的宣传推广。
  螳螂拳与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传媒的结合,对于加强螳螂拳的传播,扩大螳螂拳的影响力,促使居民对螳螂拳产生正确的认识,提高人民对参与螳螂拳运动的积极性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2.寻求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长期实行金牌战略,一切以奥运会、亚运会等运动会的成绩为导向,凡是进入奥运会的运动项目都会得到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而对于土生土长的民族体育项目关注很少,从而造成了包括螳螂拳在内的传统武术发展的滞后,因此,建议加大对中国传统武术的资金投入,加大政府对螳螂拳活动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以相关政策和法规为保障,加大投入,把政府支持和社会支持相结合,共同解决螳螂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开展螳螂拳比赛,扩大螳螂拳的社会影响力
  竞赛是衡量一项运动普及程度的杠杆.武术各种赛事众多,有国际、国内、省市级别的各种比赛,但其中关于螳螂拳的内容很少,专门的螳螂拳赛事就更少了,另外赛事的受关注程度也较低,其声势较小。建议通过积极开展螳螂拳比赛,激发人们练习螳螂拳的积极性,提高螳螂拳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促进螳螂拳的传播和发展。
  4.开发螳螂拳的辅助功能,满足大众文化需求
  螳螂拳的主要功能或本质的属性为技击,但螳螂拳还具有娱乐、文化、健身等其他的社会功能。现代社会中的市场经济对所有的文化形态都在进行着选择,螳螂拳作为人们文化选择的对象之一,尽管有其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有中国人对它的情感倾向,但这并不能保证它是优先的的选择对象。各种球赛,跆拳道、瑜伽、各种舞蹈等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选择内容。武术的群众基础正在变得薄弱,而一种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一种文化是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其最简单的、最直接的评价标准是看这种文化受众的人口数量多少。因此改变“精英武术”、“经济武术”的理念,将螳螂拳的娱乐、健身等功能最大程度的开发并推介给人们群众将对拓展螳螂拳的民众基础,促进螳螂拳的发展起到积极地作用。
  5.加强螳螂拳传承人的培养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需要载体来进行绵延的。武术的文化性质决定了其历史衍传不能主要靠对文字的理解来进行,而是需要传承人的言传身教。当前传统武术的濒危,很大程度上也是技艺的失传,随着一批螳螂拳师的离世,螳螂拳技术也随之而去,这必须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对螳螂拳拳师的保护,完善民螳螂拳人才的培养机制,如引入民间螳螂拳师进入高校等进行传统螳螂拳的传授,培养螳螂拳传人,形成螳螂拳的人才传承载体,对于扭转当前螳螂拳不断萧条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