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内蒙古林区媒介蜱携带病原体的调查研究
【6h】

内蒙古林区媒介蜱携带病原体的调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我国内蒙古林区媒介蜱中疏螺旋体感染情况的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仪器和试剂

3 实验方法

4 结 果

5 讨 论

第二部分 我国内蒙古林区媒介蜱中立克次体感染情况的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仪器和试剂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我国蜱携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一.研究背景:
  蜱媒传染病(Tick-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是一类由媒介蜱传播、感染所引发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蜱携带和传播的病原体种类数量繁多(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宿主动物分布广泛、流行环节复杂交错,且易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几种蜱传疾病往往共存于同一疫源地,一种媒介蜱也可同时携带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这极大的增加了宿主动物及人类复合感染的机率,极易造成蜱传疾病的流行和暴发。自1982年以来,我国已发现33种新发蜱媒传染病病原体[1-7],包括3种无形体(Anaplasma)、3种埃里克体(Ehrlichia)、8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GR)、6种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11种巴贝西虫(Babesia)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其中15种新发蜱传病原体可以导致人类感染(新发蜱媒传染病第一时间被确认的地点和时间,附录1[82])。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Bb)引起的一种蜱媒传染病。现报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本病或自然疫源地,在美国莱姆病又被称作“第二艾滋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需要重点进行研究和防治的新发传染病。我国自1986年发现莱姆病自然疫源地以来,通过病原学检测已证实有19个省、市和自治区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9种蜱可携带和传播伯氏疏螺旋体,8种野鼠、狗、牛、羊和野兔体内存在自然感染。近年来,我国莱姆病患者每年都有上万余例报道,其危害性和严重性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斑点热是由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GR)引起的一类以急性发热和全身皮疹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总称。SFGR是立克次体目中最大最复杂的一个群种,是一种全球性分布、严格血管内皮细胞寄生的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到目前为止能引起人类感染的SFGR至少19种。我国已在10多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SFGR感染,并且发病地区及范围不断扩大和变迁。近年来,新种SFGR及其所引致的斑点热在我国和世界各地不断发现和报道。内蒙大兴安岭林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物种多样,并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自然景观适宜蜱类栖息,是我国蜱媒传染病主要疫区之一[8],随着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和产业结构调整,林下资源开发逐渐增多,森林采伐量逐年减少,带动当地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林区旅游业也迅速升温。随着进入林区人群的增加,人们被蜱虫叮咬、感染的机率就不断增多,发病率也越来越来高。因此,蜱媒传染病对在内蒙古林区从事经济开发、野外生产活动、旅游、野营、军事训练以及国防建设的人群威胁极大。
  二.研究目的:
  通过本研究进一步了解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蜱中疏螺旋体和SFGR感染情况,补充和完善媒介蜱携带病原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更好的防治蜱媒传染病提供可以借鉴的新思路。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内蒙古毕拉河林区(北纬N49°25′48.52″,东经E123°32′15.82″)、库都尔林区(北纬N50°01′35.64″,东经E121°36′58.73″)和奇乾林区(北纬N52°11′45.30″,东经E120°46′21.42″)为调查点,广泛采集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和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icinna)等多种蜱种,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疏螺旋体和SFGR感染及其基因分型进行研究。
  四.研究结果:
  本研究我们在毕拉河、库都尔和奇乾三个林区共采集蜱标本792只,其中全沟硬蜱723只(91.29%)、森林革蜱48只(6.06%),嗜群血蜱21只(2.65%)。库都尔林区和奇乾林区均以全沟硬蜱为优势蜱种(χ2=202.405,p=0.000),提示全沟硬蜱是该林区蜱媒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PCR检测发现,蜱标本中疏螺旋体阳性携带率为35.35%,全沟硬蜱、森林革蜱、嗜群血蜱中携带疏螺旋体感染分别为276只(38.17%)、2只(4.17%)、2只(9.52%);基因分型结果显示有5种基因型别:B.garinii型,阳性蜱212只(阳性率26.77%);B.afzelii型,阳性蜱53只(阳性率6.69%);B.miyamotoi型,阳性蜱13只(阳性率1.64%);B.spielmanii型,阳性蜱1只(阳性率0.12%);Borrelia sp.NM517(B.sp.NM517)型,阳性蜱1只(阳性率为0.12%)。其中B. miyamotoi、B.spielmanii和B.sp.NM517三种基因型均为我国首次发现。经统计学分析表明B.garinii为我国大兴安岭林区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优势基因型(χ2=19.433,p=0.013)。另外,结果发现蜱标本中SFGR阳性携带率为40.4%,全沟硬蜱、森林革蜱、嗜群血蜱中SFGR感染分别为283只(39.14%)、28只(58.33%)、9只(42.86%),基因分型结果显示有3种基因型: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CRT),阳性蜱284只(阳性率35.86%);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R.raoultii),阳性蜱33只(阳性率4.17%);黑龙江立克次体(Rickettsiahelongjiangii,R.helongjiangii),阳性蜱3只(阳性率0.38%)。经统计学检验,内蒙古大兴安岭三个林区SFGR不同基因型阳性感染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82.474,p=0.000),库都尔林区和奇乾林区均以CRT为SFGR优势基因型,毕拉河林区以R.raoultii为优势基因型。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三个蜱种不同基因型SFGR的感染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51.838,p=0.000),全沟硬蜱和嗜群血蜱中CRT基因型为蜱携SFGR优势基因型,森林革蜱中R.raoultii为蜱携SFGR优势基因型。研究也发现媒介蜱存在疏螺旋体和SFGR的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率为14.52%(115只)。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结合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综合应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等方法,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媒介蜱中携带病原体的感染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发现全沟硬蜱为当地优势蜱种。蜱中可单独或混合存在疏螺旋体(B.garinii型、B.afzelii型、B.miyamotoi、B.spielmanii、B.sp.NM517)和SFGR(CRT型、R.raoultii型、R.heilongjiangii型)感染。
  本研究首次在我国发现了疏螺旋体B.miyamotoi、B.spielmanii和B.sp.NM517三个基因型,其中B.miyamotoi属于疏螺旋体属中的回归热螺旋体,主要寄生在硬蜱中,常与B.afzelii、B.garinii等基因型在蜱中混合感染。B.spielmanii属于疏螺旋体属中的伯氏疏螺旋体,是新型人类致病性病原体。B.sp.NM517型序列同B.Theileri strain KAT16s ribosomal RNA的序列相似度为98.77%,是一种新的基因型,但还未对其进行分离培养,这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结果不仅为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媒介蜱携带病原体的多样性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同时也可为更好的防治蜱媒传染病提供可以借鉴的新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