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927年以来武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6h】

1927年以来武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理论与进展

1.4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1.5研究方法

1.6论文框架

2. 武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历史地理基础

2.1区位条件

2.2自然地理

2.3历史沿革及城市演变

2.4社会经济发展

2.5本章小结——武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地理基础

3. 武威城市空间演变阶段特征

3.1武威城市空间发展演变阶段划分

3.2武威城市修复重建缓慢发展阶段(1927—1948年)

3.3武威城市三线建设波动发展阶段(1949—1978年)

3.4武威城市更新改造蔓延式发展阶段(1979—2000年)

3.5武威城市新区建设跨越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3.6本章小结

4. 武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和机制

4.1武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主城区

4.2武威城市外部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

4.3武威城市公共资源与资金的投入和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相关分析

4.4城市空间紧凑度分析

4.5武威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

4.6本章小结

5. 生态承载力制约因素下的武威城市空间适应性发展

5.1水资源承载力制约性分析

5.2土地承载力制约性分析

5.3基于生态承载力制约下的武威城市容量预测

5.4武威城市的适应性发展对策

5.5本章小结

6. 结语

6.1基本结论

6.2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武威市进入到快速城市化和经济高速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矛盾交织的时期。2013年,总书记习近平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旨在通过与中亚国家的区域能源、金融合作,经济贸易,互联互通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极。武威是这一交通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其天然的区位、交通和产业优势决定了武威将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武威的城市功能、结构、产业、人口和用地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然而由于武威所在的河西走廊地区特殊的区位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稀缺的可建设用地条件,城市空间的发展以及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产生日益明显的冲突,已经严重影响到武威城市空间合理有序的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过程是城市空间规模增长、城市功能布局完善的过程。因此,对武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是引导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国家战略构建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武威城市空间适应性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论文以1927年地震重建后的武威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城市空间为核心,以武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为线索,以城市适应性发展规律为切入点,运用城市形态学的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实地踏勘、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武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阶段特征和总体特征进行研究总结,从公共资源和资金投入角度分析了武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要素其作用方式,对武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进行剖析。进而以此为基础,通过研究特定地域下武威生态环境条件对于城市发展的制约性,估算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城市规模预测,提出武威城市的适应性发展策略。
  论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理论部分,主要明确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思路和框架,界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概念,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武威城市空间研究的进展。
  第二部分为武威城市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论文分析了武威区位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沿革等对城市空间发展具有影响的因素。
  第三部分为武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阶段特征分析。依据其城市空间的阶段性特征,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在历史形成的武威城市空间基础上,对1927年武威大地震后重建的城市空间发展进行阶段性分析,根据历史城市建设事件,对城市用地拓展,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就行归纳总结。
  第四部分为武威城市空间结构的总体特征分析。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外部空间结构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分析了武威城市公共中心、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和公共绿地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的空间结构特征,探讨了武威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尝试分析公共资源空间分布和城市建设资金的投入对于城市空间的影响,通过建模分析武威城市空间紧凑度,得出武威的城市空间利用集约程度。
  第五部分为基于生态承载力估算的武威城市适应性发展优化策略研究。通过对武威生态环境承载力对武威城市发展的制约性进行分析总结,估算未来武威水资源和绿洲土地的承载力,预测城市发展规模容量,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武威城市适应性发展策略。
  武威以1927年地震重建后的武威老城为核心发展空间,城市建设处于缓慢无序的状态空间结构没有较大改变。三线建设时期,武威在老城外围建设了大量工业厂房,是武威工业化现代化的开端。由于缺乏有效的建设管理和城市规划,形成了工业用地环城的不利局面。改革开放后,武威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针对老城区内部重要历史文化保护建筑进行保护,并进行旧城改造运动,反而破坏了城市整体历史风貌格局。同时城市建设逐渐跳出城市核心空间,逐渐形成组团式城市空间发展结构。2000年之后,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缓解老城市开发压力的基础上,确定规划了城西新区和城东居住区与老城构成“一城两区”空间结构。同时建设多个工业园区进行产业升级与用地布局调整。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规划的实施,将主城区与各个产业园区以交通轴串联,构成区域性串珠式的外部城市空间结构,带动核心区沿线新农村建设,形成新型城镇化时代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常态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城市空间发展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