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陈献章哲学思想研究
【6h】

陈献章哲学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一、选题意义及预期目标

二、研究现状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陈献章哲学思想的渊源

第一节生平

第二节哲学思想渊源

第二章“道”论

第一节宇宙本体之“道”

第二节道法自然

第三节“道”与天地人合一

第四节道通于物

第三章“主静”之心学

第一节心体论:“心具万理”

第二节工夫论:“静中养出端倪”

第三节境界论:“学贵自得”

第四章现实人生境界

第一节洒脱自如

第二节“用则行,舍则藏”

第三节半醒半醉、半梦半觉

第五章 陈献章哲学思想的作用与影响

第一节开启明代心学思潮

第二节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情况

展开▼

摘要

陈献章(1428-1500),世称白沙先生,兼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与一身。其著作后被汇编为《白沙子全集》。是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大儒,是中国十五世纪明代第一个提出自己的哲学思想的重要人物。
   本文首先从陈献章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此时的明朝政治统治,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由兴盛趋向衰落。且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奉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程朱学作为统一思想维系人心的思想武器与考八股文的科举制度结合在一起更加显露出它的弊病。因此,这一时代思想僵化,学术气氛沉闷,是“六籍无光辉”的时代。
   陈献章思想渊源其实并非单一的,而是多种思想的交融、贯通的结果,其中最主要以儒学为根基,吸收了佛教禅宗的思想方法和道家老子哲学的宇宙本体论思想从而形成其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陈献章哲学思想作为宋明理学的组成部分,同其他宋明理学家一样,是儒释道思想融合与冲突的产物。
   在自然观方面,分析了“以道为本”的宇宙观。并且,道是自然的,合乎规律的存在和发展。道是天地人合一的浑沦整体。宇宙间既无离道之物,也无离物之道,道通于物。陈献章是在批判的继承前人思想硕果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宇宙模式。
   在道德修养论方面,陈献章的主静说是以自己达到一种自然、本真的精神境界的苦苦索求中而悟解的。陈献章的修学经历了由宗朱从师,即通过读书穷理,到反省自悟,“发明本心”的过程。正是在这“发明本心”的过程中,陈献章摸索了一种“作圣之功”的自得心法,即“静坐”。因此,陈献章主张“为学须从静中坐养出端倪来,方有商量处。”正是通过这种静坐的方式,沿着陈献章的“静中养出端倪来”这“作圣之功”的理路,陈献章在高度肯定和颂扬人的主体精神的同时,把自己的哲学推向了另一个层面“心具万里”。正是在突出以至夸大心的作用上,陈献章的哲学体系蕴含了名副其实的“心学”内涵。陈献章的心学,强调“勿助勿忘”而求“自得”,是在否定外力的情况下,完成“作圣之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陈献章认定“学贵自得”。
   在人生哲学方面,陈献章建构了自己富有岭南特色的人生哲学体系。本章主要从“入世进取而又洒脱自如”的理想人格;“用则行,舍则藏”的处世态度;以及其别具特色的“半醒半醉”、“半梦半觉”人生态度来表明陈献章的人生哲学。
   最后说明陈献章是程朱理学向明代的学术主流一阳明学过渡的关键性人物,在明代思想史上具有转变风气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开启了心学重光的闸门。陈献章先生的人格精神,更是岭南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块丰碑。他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