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脂溶性维生素纳米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外吸收研究
【6h】

脂溶性维生素纳米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外吸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英文缩写词表

文献综述

1 最佳维生素营养的新理念

1.1 对维生素生理作用的新认识

1.2 维生素的最佳需要量

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纳米级维生素的研究

2.1 维生素制剂的发展

2.2 研究纳米维生素的方法

2.3 动物吸收试验的研究

3 课题设计思路

第一章 维生素A、D3、E复合纳米微乳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乳液各组分的选择

2.2 微乳稳定性的初步考察

2.3 微乳的粒度测定结果

3 讨论

3.1 微乳的形成

3.2 微乳处方选择

3.3 不同Km值对微乳形成的影响

3.4 稳定性初步考察

3.5 微乳的粒度影响因素

4 结论

第二章 脂溶性维生素不同剂型体外吸收的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1.3 试验材料及试验器械

1.4 溶液的配制

1.5 色谱条件

1.6 标准曲线

1.7 回收率试验

1.8 精密度试验

1.9 稳定性试验

1.10 外翻肠囊法制备离体肠段

1.11 离体肠段的培养

1.12 取样

1.13 细胞活性染色

1.14 计算肠面积

1.15 样品的预处理

1.16 样品中维生素含量的测定

1.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色谱条件的建立和优化

2.2 回收率试验

2.3 精密度试验

2.4 稳定性试验

2.5 维生素A在各肠段吸收转运的研究

2.6 维生素D3在各肠段吸收转运的研究

2.7 维生素E在各肠段吸收转运的研究

3 讨论与结论

3.1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脂溶性维生素A、D3、E

3.2 脂溶性维生素在动物离体试验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第一部分采用滴定法初步筛选出制备维生素A、D3、E复合微乳的处方,根据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不同的质量比(Km值)绘制拟三元相图,探讨了复合维生素微乳的形成规律,并对影响微乳粒度大小的因素,以及微乳的温度、盐度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考察。试验结果表明,以聚氧乙烯蓖麻油为表面活性剂,丙三醇和乙醇按1∶1比例混合的混合溶液为助表面活性剂,维生素A、维生素D3及维生素E按1∶0.4∶0.65混合的混合油为油相,蒸馏水为水相制备的维生素A、D3、E混合微乳为透明或半透明的淡黄色液体。根据相图观察,随Km值的减小微乳区区域先增大后减小,最佳Km值为1∶1;Km为2∶1时开始出现液晶区;在最佳处方区域配备的微乳经高温试验、低温试验及离子稳定性试验测定为透明,离心无分层现象,室温静置数天未有絮凝或沉淀析出。试验证明制备的维生素A、D3、E混合微乳液为稳定的分散体系。通过纳米粒度仪测定了纳米维生素微乳的平均粒径介于13.29nm~28.93nm之间,在Km=2∶1,粒径最小,检测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分散体系符合纳米微乳的粒度要求,试验结果还表明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不同比例影响微乳粒径大小。
   第二部分采用phenomenexKinetex2.6uC18(4.6mmx150mm,5um)柱,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脂溶性维生素A、D3、E的方法。流动相:0-7min甲醇∶水=84∶16,7-11min甲醇∶水=98∶2,11-17min甲醇∶水=100∶0,17-20min甲醇∶水=84∶16;流速0.8mL/min;柱温:25℃;波长:VA325nm、VD3265nm、VE294nm。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测定的三种维生素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7~0.9999;平均回收率均在97.1%以上,RSD在0.35%~1.06%。这种试验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较好,并且测试速度快,试验结果满意。
   通过翻转肠囊试验法,比较了家兔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对不同剂型脂溶性维生素A、D3、E(普通的维生素,乳化的维生素,维生素纳米级微乳)的吸收。结果表明:三种维生素A剂型在各肠段的转运速率比较,纳米型制剂的吸收转运速率均高于另两种维生素源,乳化型制剂的转运速率均高于普通型制剂。在十二指肠内,纳米型制剂的最大吸收转运速率为325.41±30.39ng/min,显著高于乳化型制剂的最大转运速率(249.90±27.24ng/min,P<0.05)及普通型制剂的最大吸收转运速率(201.08±17.93ng/min,P<0.01);在空肠内,纳米型制剂的最大吸收转运速率为166.16±28.64ng/min,显著高于乳化型制剂的最大转运速率(130.54±10.77ng/min,P<0.05)及普通型制剂的最大吸收转运速率(107.39±8.28ng/min,P<0.05);在回肠内,纳米型制剂的最大吸收转运速率为263.34±16.15ng/min,显著高于乳化型制剂的最大转运速率(204.66±20.84ng/min,P<0.01)及普通型制剂的最大吸收转运速率(167.11±12.89ng/min,P<0.01)。各时间点纳米型维生素A的累计转运量均高于乳化型和普通型制剂。纳米型维生素的表观渗透系数均显著高于另两种维生素源,且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纳米型维生素制剂可提高维生素在小肠各阶段内的吸收效果。
   由累积转运量和表观渗透系数比较表明,纳米型维生素D3和E制剂总体吸收效果高于普通型和乳化型制剂,试验结果显示纳米型维生素D3和E制剂可提高维生素在小肠内的吸收效果。通过转运速率的比较,纳米型维生素最大吸收转运速率均高于另两种维生素源,但纳米型制剂的转运速率下降幅度较大,一些时刻点的数值低于乳化型制剂,但无显著性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