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听神经病随访观察及致病基因筛查研究
【6h】

听神经病随访观察及致病基因筛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一、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随访观察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二、散发听神经病患者热点基因测序

1 研究对象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三、听神经病家系临床特征描述与归纳

1 家系(NX09021001)

2 家系(SX09060101)

3 家系(SX09122103)

4 家系(SX09073101)

5 家系(GS20110216)

6 家系(SX10031205)

7 家系(GS20101206)

四、X 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性听神经病家系测序及致病基因定位研究

1 研究对象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五、AIF 基因在散发听神经病患者中的突变筛查研究

1 研究对象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六、AIF 基因在大鼠耳蜗组织的表达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七、综述:AIF 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1 AIF 蛋白的分型及特点

2 AIF 的表达与转录调节

3 AIF 的结构及同源性分析

4 AIF 的凋亡功能

5 AIF 在线粒体中的作用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听神经病是一种临床表现较为特殊的疾病,主要的听力学特征包括听性脑干反应缺失或严重异常,耳声发射正常,镫骨肌反射消失或阈值升高,纯音听力图多以低频听阈损失为主。患者的主要主诉是言语分辨率差而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听神经病与一般的感音神经性聋的显著差异,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对于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疾病的转归仍不明确。因此分析认识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有利于深入了解该病并指导患者生活。另外,我们希望通过基因水平的研究以获得该病的致病基因,从而明确该病的发病机理,寻找可能的治疗手段。
  试验方法和结果
  1、听神经病患者随访研究
  通过对2001年1月至2009年7月间就诊于我科的听神经病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分析听神经病患者的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ABR、DPOAE、ENG及VEMP等的变化特征。随访者均为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患者,共74人,男性32人,女性42人,发病年龄3~33岁,平均16.69±4.42岁。患者纯音听阈损失以低频损失为主(70.1%),左右耳间无差别。随访1~9年,平均3.74±1.96年,患者纯音听阈水平在随访期内无明显差异,无向高频发展的趋势。随着患者病程和随访期的延长,言语识别率为0的患者比例有显著的增加。随访期内镫骨肌反射阈值与引出率无明显变化。随访期间患者DPOAE无变化,并无继发性耳声发射消失的表现。随访期间患者ENG异常耳数量、VEMP阈值及引出率均无明显变化,并无加重趋势。总之,随访期内听神经病患者的听力学表现基本无变化,未观察到明显加重或减轻。对于该病的发展与转归,仍需扩大随访人群并延长随访期,以全面了解该病的自然病程。
  2、听神经病患者OTOF基因与PJVK基因突变筛查
  OTOF基因与PJVK基因是隐性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目前有证据显示其突变与听神经病相关。为了明确散发听神经病患者上述两种基因的突变情况,我们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筛查。70名受检者中,OTOF基因共检出10种影响氨基酸编码的突变,其中4种未见报道,包括4023+1G>A,G368R,N727S,A809D。PJVK基因共检出3种影响氨基酸编码的突变,其中2种未见报道,包括1059+2A>C,R183Q。但是检出的突变均为单杂合突变,尚不能确定其突变形式是该患者的致病原因。
  3、听神经病遗传家系的收集与整理
  临床中我们注意总结和收集耳聋家系以供基因研究。我们共收集到7个听神经病家系。其中5个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非综合症性听神经病家系,2个是伴有外周神经病的X染色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听神经病家系。为我们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听神经病家系的致病基因筛查
  我们对一个临床资料较为完整的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听神经病家系进行了全外显子捕获测序,逐步缩小检测范围,最终通过家系连锁确定了该家系的致病基因为AIF(apoptosisinducefactor,凋亡诱导因子)基因,突变为错义突变S314N。
  5、AIF基因在听神经病患者中的突变筛查
  我们对70名散发的听神经病患者进行了AIF基因的全外显子测序筛查,在男患者中共检出9种错义突变,包括L191P、I287T、Q332H、G360R、R422W、A440V、P475L、E558V、D559G,及一个位于5‘UTR区的纯合突变,均未见报道。我们认为AIF基因在听神经病患者中的高突变率可能提示其在听神经病致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6、AIF基因的定位与表达研究。
  我们通过RT-PCR及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AIF基因在大鼠内耳的表达做了初步研究,发现AIF广泛分布在Corti器、内外毛细胞、基底膜、螺旋神经节细胞及血管纹等处。同时新生大鼠与成年大鼠耳蜗基底膜AIFmRNA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结果初步提示我们,AIF在内耳中广泛表达,其功能异常可能影响声音信号的转化与传导。我们仍需进一步进行功能研究以明确其致病机理。
  总之,我们对听神经病的了解还比较少,通过本研究,我们初步探明了听神经病的自然转归,了解了隐性遗传性听神经病相关基因OTOF与PJVK基因在散发听神经病患者中的致病性,并通过对一个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听神经病家系进行研究,定位了一个新的听神经病致病基因AIF,并在散发的听神经病患者中检出9种错义突变,明确了AIF基因在听神经病患者中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手段对AIF基因在大鼠耳蜗做了明确定位,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