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城镇建筑能耗现状、趋势与节能对策建议
【6h】

中国城镇建筑能耗现状、趋势与节能对策建议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

1.1.1 能源背景

1.1.2环境背景

1.1.3政策背景

1.2国内外建筑节能发展

1.2.1 国外建筑节能发展历程

1.2.2 国内建筑节能发展过程

1.3研究范围及目的

1.3.1 研究范围

1.3.2研究目的

1.4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及方法

1.4.1研究方法

1.4.2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建筑能耗统计

2.1建筑能耗数据分析依据

2.2建筑能耗统计范畴

2.3建筑能耗研究方法

2.3.1 建筑能耗宏观模型

2.3.2建筑能耗统计的微观模型

2.3.3建筑终端电器使用状况统计模型

2.4建筑能耗统计模型的确定

2.5建筑分类及地区划分原则

2.6数据来源

2.7各类建筑能耗统计方法

2.8各类建筑面积计算方法

2.9中国建筑能耗统计

2.10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城镇建筑能耗现状分析

3.1 中国城镇建筑能耗现状

3.2 中国城镇建筑能耗横向分析—各省(市、区)分析

3.2.1 各省(市、区)建筑能耗趋同分析

3.2.2各省(市、区)节能重点

3.3 中国城镇建筑能耗纵向分析—分类建筑分析

3.3.1北方采暖能耗

3.3.2长江流域采暖能耗现状

3.3.3住宅除采暖外的能耗

3.3.4公建除采暖外能耗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城镇建筑能耗发展预测及节能目标分析

4.1 中国城镇建筑能耗发展预测

4.1.1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预测

4.1.2趋势外推法预测能耗发展

4.1.3指数平滑法预测能耗发展

4.2建筑节能目标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城镇建筑节能潜力分析

5.1节能潜力简介

5.1.1节能潜力方法选择

5.1.2节能潜力的公式及经济学解释

5.2当前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的节能潜力

5.2.1 中国各省(市、区)节能潜力分析

5.2.2按地理位置相近原则重新分组后各省(市、区)的节能潜力

5.3典型地区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对比

5.4小结

第六章建筑节能对策建议

6.1 实现我国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总体思路

6.2我国建筑节能主要对策建议

6.2.1转变政府思路

6.2.2建立建筑能耗统计制度

6.2.3结合地区和建筑类别,制定因地制宜的节能措施

6.2.4加强节能宣传

6.2.5经济手段和激励机制

6.2.6重视建筑节能技术和应用

6.2.7 以市场机制促建筑节能发展

6.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 谢

展开▼

摘要

建筑能耗增长过快和节能进展缓慢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中国城镇建筑能耗占中国建筑能耗的绝大部分,所以分析中国城镇建筑能耗的现状、趋势及节能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建筑能耗评价是基础,建筑节能是关键。 本论文在统一了建筑能耗的统计口径,并根据宏观模型统计了中国近年来的建筑能耗后,采用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城镇建筑能耗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分析,得出我国的建筑能耗现状:(1)按地区看,山东、辽宁、浙江、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等省(市、区)的既有建筑改造速度过慢;山东、重庆、内蒙古、浙江、海南、江苏和湖南等省(市、区)的新建建筑的控制力度不够。(2)按建筑类别看,北方采暖单位面积能耗最大,公共建筑用能次之。 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我国各省(市、区)的能耗呈趋同趋势。而且预测了在当前节能控制力度下2020年的能耗数据,结合《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的节能目标,得出中国必须保证建筑能耗的年平均增长率水平低于3.49%的节能目标,才能符合2020年GDP翻两番,能耗翻一番的节能规划。与此同时,论文在以当前节能经济技术条件下,分析了地理位置相近的各省(市、区)的可实现的节能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市、区)均有降低单位面积能耗的潜力,但是各省(市、区)提高能源效益的潜力各不相同,而且差距很大。所以既要考虑一般性影响因素,也要考虑本地区特殊影响因素,制定因地制宜的区域节能目标和政策措施。 在总体分析、预测和节能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我国节能目标的要求,论文从政策、市场和科技三方面提出了中国建筑节能战略: (1)建立建筑能耗统计制度,完善节能标准体系; (2)改造既有建筑,加大新建建筑的控制力度; (3)改造北方采暖建筑,加大控制公共建筑节能力度; (4)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节能目标; (5)加大宣传力度,应用经济手段和激励机制; (6)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和发展合同能源制度; (7)加快节能市场化进程,加大节能研发力度,最终实现中国建筑节能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