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特色政党协商民主的实践研究
【6h】

中国特色政党协商民主的实践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本文有可能的创新点

一、中国特色政党协商民主的学理定位

(一)中国特色政党协商民主的相关概念

1. 协商民主

2.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

3. 中国特色政党协商民主

(二)中国特色政党协商民主的构成要素

1. 政党协商民主的主体

2. 政党协商民主的客体

3. 政党协商民主的目的

(三)中国特色政党协商民主的基本特征

1. 人民性与公共性:政党协商民主的价值导向

2. 主导性与共生性:政党协商民主的组织架构

3. 平等性与包容性:政党协商民主的基本原则

二、中国特色政党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思想传承

1. 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2. 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

(二)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合理成分

1. 协商民主理论的学习借鉴

2. 协商民主精神的有益汲取

(三)中国优秀政治文化的孕育滋养

1. 传统政治文化中“和合中庸”的精神

2. 近代政治文化中“自由民本”的追求

3. 当代政治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中国特色政党协商民主的历史进程

(一)政党协商民主的历史萌芽

1. 国共的两次合作

2. “三三制”政权的实践

(二)政党协商民主的初步确立

1. 新政协会议的召开

2.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党格局

(三)政党协商民主的曲折反复

1. “反右派扩大化”的摧残

2. “文革”时期的重创

(四)政党协商民主的稳步前行

1. “改革开放”的新定位

2. 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

四、中国特色政党协商民主的现状考量

(一)政党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

1. 深厚的文化根基

2. 良好的政治氛围

3. 独立的组织主体

(二)政党协商民主的现实缺失

1. 协商主体作用乏力不足

2. 协商决策程序有待规范

3. 协商成果实施效率低下

(三)政党协商民主的制约因素

1. 传统政治的惯性影响

2. 协商制度的建设滞后

3. 监督评估机制未健全

五、中国特色政党协商民主的优化路径

(一)树立政党协商的价值理念

1. 增强政党的核心意识

2. 凝聚共同的理想信念

3. 秉承合作的协商精神

(二)塑造素质精良的协商主体

1. 优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

2. 提升各民主党派的协商能力

3. 强化协商主体间的沟通联系

(三)构建环节完备的运行机制

1. 畅通信息咨询渠道

2. 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3. 创新评估反馈体系

(四)建立系统有序的制度保障

1. 推动政党协商刚性法规建设

2. 完善实践操作层面具体规范

3. 促进政党协商制度互联互通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