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武术段位制”形意拳三体势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6h】

“武术段位制”形意拳三体势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论

1.1选题依据与背景

1.2研究目的

1.3研究意义

1.3.1理论意义

1.3.2实践意义

2文献综述

2.1关于形意拳的定性研究

2.1.1关于形意拳源流的研究

2.1.2关于形意拳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2.1.3关于形意拳功能与价值的研究

2.1.4关于形意拳拳理与拳法的研究

2.2关于形意拳的定量研究

2.3运动生物力学在武术研究中的应用

2.3.1运动生物力学在武术竞技套路中的应用

2.3.2运动生物力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2.3.3运动生物力学在散打中的应用

2.3.4运动生物力学在其它武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4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3.2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

3.2.2访谈法

3.2.3数理统计法

3.2.4实验法

4结果与分析

4.1形意拳三体势下肢肌肉发力顺序分析

4.2并步对拳阶段分析

4.2.1并步对拳阶段平均整流肌电及各肌肉贡献率分析

4.2.2并步对拳阶段膝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4.2.3并步对拳阶段肘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4.3蹲步右钻拳阶段分析

4.3.1蹲步右钻拳阶段平均整流肌电及各肌肉贡献率分析

4.3.2蹲步右钻拳阶段膝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4.3.3蹲步右钻拳阶段重心变化分析

4.3.4蹲步右钻拳阶段肘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4.4迈步左劈掌阶段分析

4.4.1迈左劈掌阶段平均整流肌电及各肌肉贡献率分析

4.4.2迈步左劈掌阶段膝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4.4.3迈步左劈掌阶段肘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4.5三体势稳定阶段分析

4.5.1三体势稳定阶段平均整流肌电及各肌肉贡献率分析

4.5.2三体势稳定阶段膝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4.5.3三体势稳定阶段肘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4.5.4肩髋转动角分析

4.5.5三体势稳定阶段两肩峰端变化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2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武术段位制”形意拳三体势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其目的在于规范三体势动作,尝试性的建立三体势技术标准,以推动传统武术的标准化建设,同时为科学健身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研究方法: 采用Vicon红外三维动作分析系统、Noraxon肌电系统、AMTI测力台系统、Basler高速摄像机进行的数据同步采集,采用内同步连接方式。选择四位高段位形意拳习练者,对武术段位制形意拳三体势从起势到三体势动作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探究其技术规律。研究结论: (1)整个三体势动作下肢发力顺序为左右腿同时发力,股直肌与股二头肌的发力早于胫骨前肌与腓肠肌的发力;在屈膝下蹲时,左右股直肌支撑身体平衡,股二头肌协同股直肌发力,此时左右胫骨前肌出现电信号;左腿上步时,右股直肌支撑身体,右腓肠肌电信号出现微小变化;当进入三体势稳定阶段后,右侧下肢肌肉贡献率大于左侧下肢肌肉贡献率。左右股直肌、股二头肌肌肉贡献率大于左右胫骨前肌、腓肠肌肌肉贡献率。(2)并步对拳阶段,左右腿同时受力,股直肌与股二头肌的发力早于胫骨前肌与腓肠肌的发力;膝关节变化角度越大,膝关节在Y轴、重心在Z轴方向的位移越大;左右膝关节夹角约135°符合静蹲练习中膝关节功能恢复与强化的合理角度。 (3)蹲步右钻拳阶段,右腿受力略大于左腿,左右胫骨前肌较前期明显发力;在动作过程中重心在Y轴、Z轴方向发生位移,这时左膝关节角度保持不变,而右膝关节角度略微增加;在躯干向左侧拧转时,左臂与躯干保持相对静止,但动作结束时,左肘关节角度减小至98°,而右肘关节角度经过瞬间减小后增加到124°。身体越平稳,膝关节的稳定性越好,肘关节的变化范围越大,尺骨与桡骨的扭转角度越大,越有利于发力。“力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四稍。”腰既是全身上下连接、转动的桥梁,又是一身之劲、力的发源地。肩髋转动角越大,转动力越大,传与四稍的劲力越大。 (4)迈步左劈掌阶段,左腿提起时膝关节角度减小,但身体重心不发生变化;当动作结束时左右膝关节的角度分别为167°、142°;左右肘关节的角度为128°、107°。同时发现,在动作过程中左右肘关节的角度变化范围越大,其重心在Y轴方向位移越大。(5)在三体势稳定阶段,左右腿肌肉贡献率为4∶6,重心投影距左右脚的比值接近6∶4;左膝关节角度约为167°,右膝关节角度约为139°;左肘关节角度约为125°,右肘关节角度约为108°;同时发现两肩峰距离减小。符合拳理中“扣肩以拔背”,讲的是在站立三体势的时候,两肩不仅要沉,而且还必须向内合,才能使两肩背后真正增大横拔的劲力,使全身的劲力既有上下的纵拔,又有横拔,合成一个整体。当两肩扣回来以后,背后从两肩以及大椎之间就会自然形成一个弯弯的弓,是实现横向拔背的重要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