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武术运动员攻击行为内隐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
【6h】

武术运动员攻击行为内隐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引言

2文献综述

2.1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回顾

2.2攻击、攻击性、攻击行为的诠释

2.3攻击行为的主要分类

2.4攻击行为的理论

2.5攻击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

3实验研究

3.1实验一:武术运动员攻击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

3.2实验二:武术运动员内隐、外显自控力水平的实验研究

3.3实验三:内隐自控力对内隐攻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4讨论与总结

4.1讨论

4.2总结

5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1实验的不足之处

5.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人类很早就对攻击行为加以了关注,正如Park所说:“在本世纪过去的岁月,很少有哪几个课题,像攻击及其控制那样,引起如此之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攻击行为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攻击行为的界定,攻击行为发生的内在机制,影响因素和控制干预等几个方面。 武术作为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国体育界和文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武术运动员由于长期训练和比赛,不仅在赛场上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技击性,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表现出好动、具有攻击性等行为特征,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随着对攻击行为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更加注重从人们的内在心理特征方面对攻击行为进行研究。而目前涉及武术运动员攻击行为的研究还很少,尤其从内隐社会认知角度对武术运动员攻击行为进行的研究则更少,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内隐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方法对武术运动员的攻击行为进行研究,比较武术运动员与其他体育项目运动员、普通学生在内隐攻击性、自控力上的差异,以揭示武术运动员的攻击行为的本质。 实验一:武术运动员攻击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实验采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中的任务分离范式,分别从内隐、外显两个方面对武术运动员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武术运动员与其他体育项目运动员、普通学生相比在再认能力上没有差别,具有相近的外显社会认知水平。②武术运动员与其他体育项目学生、普通学生相比在偏好类型上也没有差别,都偏好于攻击者,即都具有内隐攻击性。③武术运动员比普通学生具有更强的内隐攻击性,但与其他体育项目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相比不存在差异。④不同性别的再认能力存在差异,即男性对图片的整体再认能力好于女性;男性和女性均具有较强的内隐攻击性,男性的内隐攻击性强于女性。 实验二:武术运动员内隐、外显自控力水平的实验研究。实验借助洛维奇一斯特里克兰(Nowicki-Strickland)成人内/外控量表,采用投射测验的研究方法,通过集体开放式问卷的测量形式来探讨武术运动员的自控力程度。结果显示:总体上,武术运动员与其他体育项目运动员、普通学生相比,在内隐、外显自控力上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武术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虽然较普通学生要强,但在其较强内隐自控力的监控下,在攻击行为将要发生的时候可以有效的抑制攻击行为的发生。 实验三:内隐自控力对内隐攻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采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中的偏好测验,通过间接的方法测量武术运动员中自控力超常者的内隐攻击性状况。结果显示:内隐自控力强的武术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较弱;而内隐自控力弱的武术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较强。内隐自控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武术运动员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解决问题的途径,决定着攻击行为是否会发生。总结以上实验我们得出:武术运动员与普通学生相比具有更强的内隐攻击性,攻击性的强弱与自控力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内隐攻击性之所以外显为攻击行为,是因为内隐自控力超低的武术运动员由于其内隐自控力很低,把困难或挫折归因于外部因素,当遇到挫折或突发事件时,往往爆发出强烈的攻击行为。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丰富了攻击行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人们进一步了解攻击行为,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对指导武术训练和比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