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清时期山西地方衙署建筑的形制与布局规律初探
【6h】

明清时期山西地方衙署建筑的形制与布局规律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衙署建筑形制与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其功能分区

第三章衙署建筑的实例研究

第四章明清时期山西地方衙署建筑的形制与布局规律

第五章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衙署建筑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由于衙署建筑随着历史变迁而变化,遗存数量有限,因而关于衙署建筑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有关衙署建筑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衙署文化研究的深入过程中,衙署的历史价值日益显示出其影响力。目前,关于明清时期山西地方衙署建筑的形制和布局规律还没有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从衙署的演变和衙署建筑的影响因素入手,尝试使用实地考察与史料文献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衙署建筑的功能分区,对山西省境内霍州州署、绛州州署、榆次县衙和平遥县衙这四例衙署建筑群做较为系统的研究,以初步探讨明清时期山西地方衙署建筑的形制和布局规律。另外,本论文以山西省临晋县衙和孝义县衙作为旁证,进一步证实明清时期山西地方衙署建筑的形制和布局规律的普遍性。 四例衙署建筑中,霍州州署和绛州州署为州级衙署规制,榆次县衙因曾作为并州州署,亦具有州署规制特征。平遥县衙为县级规制。另外两例山西省境内的衙署建筑——临晋县衙和孝义县衙亦为县级规制。 研究结果表明,州级衙署与县级衙署的规制存在等级差别。四例衙署在城市中的布局没有固定方位,但总的选址规律是“势高、居中”。四例衙署的朝向均座北朝南。四个衙署实例均采取典型的合院式布局,“轴线控制,主从有序”,沿南北纵向分东、中、西三路建筑,以中路建筑为主,除霍州署外,均有恒定、贯通的中轴线。其主要构成要素及布局稳定,有“前堂后宅”、“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宅园合一”的封闭式布局特点。东、西路建筑均居于从属地位,不受统一的轴线控制,布局较为灵活。霍州州署、榆次县衙、平遥县衙东、西路建筑清代较明代规模增大。四个实例均于西南方位设置监狱,于东南方位设置寅宾馆、土地祠。除绛州州署外,衙署的西北均为马王庙,东路均设置酂侯祠。四例中霍州州署和平遥县衙均于西路设置狱神庙,位置与监狱毗邻。 关于大堂,除绛州州署大堂面宽七间,有明显的僭越现象外,其它衙署大堂均面阔五间。除平遥县衙外,大堂主体均于前侧正中出面阔三间的抱厦,这一现象表明县级衙署等级较低。除绛州大堂外,其余三例衙署大堂底部均有宽敞的月台。 四例衙署建筑群布局均以“复道重门”来造就序列感和威仪感。在空间组织中,均体现“前部宽敞,后部幽静”的特点。 临晋县衙和孝义县衙作为旁证,亦符合上述规律。另外,临晋县衙大堂、霍州州署大堂和绛州州署大堂均采用大额式结构,表明大额式是当时山西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中路建筑中,榆次县衙设置有四堂、五堂,平遥县衙中设有大仙楼。西路建筑中平遥县衙设有十王庙,霍州州署设有陈公祠。这些均表明它们各自的地方特色。 通过以上的分析总结,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衙署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现代市政中心建筑的创作也有可借鉴之处,因此,对古代衙署建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这类建筑的形制与布局规律,有着较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著录项

  • 作者

    张海英;

  • 作者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

  • 授予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
  • 学科 建筑技术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金平;
  • 年度 200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TU-092.1;
  • 关键词

    衙署建筑; 布局规律; 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