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西省高校柔力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6h】

山西省高校柔力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概念界定及相关器材、使用场地、运动规则简介

1.2.1 柔力球概念

1.2.2 柔力球隔网竞赛项目场地及规则

1.2.3 柔力球套路表演项目场地与规则简介

1.2.4 柔力球运动的发展历程

1.2.5 柔力球运动的特点

1.3 柔力球运动相关研究动态

1.3.1 柔力球运动现状研究

1.3.2 柔力球运动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研究

1.3.3 柔力球运动影响因素研究

1.3.4 柔力球运动发展策略研究

1.3.5 高校柔力球运动发展研究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资料法

2.1.2 问卷调查法

2.1.3 数理统计法

2.1.4 访谈法

2.2 研究对象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山西省高校柔力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结果

3.1.1 山西省高校柔力球运动建设状况

3.1.2 高校学生参与柔力球运动现状

3.1.3 高校学生柔力球运动认知现状

3.2 山西省大学生柔力球运动参与的差异性分析

3.2.1 性别对山西省高校柔力球参与状况的影响

3.2.2 是否正在参与柔力球课程对柔力球参与状况的影响

3.3 山西省高校推行柔力球运动存在的问题

3.3.1 学生柔力球运动整体参与度较低,参与质量差异明显

3.3.2 学生柔力球运动锻炼内容单调,竞技性不足

3.3.3 硬件建设落后,教学效果不明显

3.3.4 校园柔力球运动文化氛围不浓郁

3.4 山西省高校柔力球运动发展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学生对柔力球运动认知不足,兴趣有限

3.4.2 教师队伍规模较小,技术参差不齐

3.4.3 学校重视不够,课程建设进程缓慢

3.5 山西省高校柔力球运动的发展对策研究

3.5.1 学生方面

3.5.2 教师方面

3.5.3 学校方面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柔力球,又称太极柔力球,是起源于山西的一项运动,也是一项具有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和现代体育精神的项目。自发明伊始就受到了社会的热烈欢迎,尤其是近些年柔力球的发展得到了迅猛的扩张,各大高校开始推广、建设相关课程。将这项民族传统文化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教学改革中的研究对象,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发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山西作为柔力球运动的发源地,却存在高校柔力球运动发展进程缓慢的问题,故而本研究对山西省高校柔力球运动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在已开设柔力球课程的山西高校(山西财经大学、山西中医学院、山大商务学院、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晋中学院)中抽取了700名学生样本和35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如下研究结果:
  (1)在学生参与度上:参与动机功利化明显,整体参与度不高,但是在已有参与行为的主体中参与方式多与朋友一起参与,具有良好的锻炼兴趣,参与偏好较为科学。
  (2)在学生认知水平上:高校学生对于柔力球的喜欢程度一般,对学校现状满意度较低,认可柔力球在健身和健美方面的价值,希望高校可以在教师水平优化和课程优化方面做出改进。
  (3)在参与度和参与满意度性别差异上:女生的参与度显著高于男生的参与度,并且满意度水平也较高;对于山西省不再参与柔力球课程学习的男学生与女学生在参与度、参与方式和参与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柔力球参与度比男生更为频繁,具有更多的自发式小团体参与形式。
  (4)在学习状态差异上:山西省大学生是否参与柔力球课程对于柔力球的参与度、参与方式、参与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明显好于男生。
  (5)在教师评价方面:大部分教师认为山西省高校柔力球硬件配置设施较差;在课程建设上缺乏科学、有效的教材做理论保障;相关的从业教师的专业性不高;校园相关活动举办频率不高。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兴趣不足、教师专业性不高、学校推广不力等,并将教师水平归结为影响柔力球发展的重要因素,并表达了求变的心态与愿望。
  根据现状调查的结果和访谈结果的综合,本研究认为山西省高校柔力球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柔力球运动整体参与度较低,参与质量差异明显;学生柔力球锻炼内容单调,竞技性不足;硬件建设落后,教学效果不明显;校园柔力球文化氛围不够浓烈。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柔力球认知不足,兴趣有限;教师队伍规模较小,技术参差不齐;学校重视不够,课程建设进程缓慢。
  此外,本研究针对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方面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塑学生柔力球认知,优化学生对柔力球的价值判断;重视学生间的交流,发挥学生在柔力球参与上的优势;
  (2)壮大相关课程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建立、健全教师专业技术培训机制;
  (3)完善柔力球建设机制,扩大柔力球对学生的影响力;丰富柔力球参与形式,提升柔力球对学生的吸引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