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米非司酮对体外培养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Kiss-1和乙酰肝素酶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6h】

米非司酮对体外培养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Kiss-1和乙酰肝素酶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中英文缩略词表

声明

前 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表

讨 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 录

综 述 乙酰肝素酶和Kiss-1与子宫腺肌病的关系研究

个人简历

致 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基质向子宫肌层良性浸润,并在其中弥漫生长,又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侵袭有关。 Kiss-1是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研究表明Kiss-1能明显抑制细胞的化学趋向性和侵袭性,与黑色素瘤、甲状腺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是迄今发现惟一能裂解细胞外基质内蛋白多糖主要成分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HSPG)的内源性糖苷内切酶。研究证实Hpa与肿瘤血管生成、细胞侵袭、粘附及转移潜能有关。因此研究Kiss-1和Hpa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对于探讨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从子宫内膜细胞侵袭力的改变方面,来探讨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 米非司酮(Mifepristone)是作用于受体水平的抗孕酮药物,通过与受体竞争而起到阻断孕酮的作用。临床上可用来治疗子宫腺肌病,对于改善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本课题通过米非司酮干预体外培养的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后,检测腺上皮细胞中Kiss-1和Hpa mRNA的表达情况,对于探讨米非司酮作用机制和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子宫腺肌病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以及米非司酮作用于子宫腺肌病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后Kiss-1和Hpa mRNA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Kiss-1和Hpa mRNA与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关系,以及米非司酮的药物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对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分析(RT—PCR)检测Kiss-1和Hpa mRNA在对照组(CINⅢ组)、病例组、米非司酮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表达情况。 结果:病例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Kiss-1 mRNA的表达在增殖期与分泌期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米非司酮药物干预后Kiss-1 mRNA的表达在增殖期与分泌期均较病例组升高(P<0.05)。病例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Hpa mRNA的表达在增殖期与分泌期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米非司酮药物干预后HpamRNA的表达在增殖期与分泌期均较病例组降低(P<0.05)。而同一组中增殖期腺上皮细胞Kiss-1 mRNA和Hpa mRNA的表达与分泌期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Kiss-1 mRNA和Hpa mRNA在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不受月经周期的影响,Kiss-1 mRNA表达减弱和Hpa mRNA表达增强与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侵袭力增强有关,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2、米非司酮可以提高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Kiss-1 mRNA的表达,同时降低Hpa mRNA的表达,从而降低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的侵袭力,进而控制子宫腺肌病病灶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