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血流储备分数在冠心病临界病变介入诊疗中的临床研究
【6h】

血流储备分数在冠心病临界病变介入诊疗中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试剂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 果

2.1 患者基线资料

2.2 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比较

2.3 患者术后随访

3 讨 论

4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流储备分数在冠心病临界病变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不断递增的趋势。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管腔变得狭窄,最后引起供给心肌的氧气和心肌所需要的氧气之间不平衡,出现的心肌缺氧、缺血甚至心肌的坏死。但通过观察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又称为“中等程度狭窄病变”的解剖学方面来讲,它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范围位于50%至70%之间,对于部分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可引起心肌缺血,从而对患者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在血流储备分数、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尚未用于临床诊断的应用之时,各心血管介入医生对冠心病的确诊都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进行,然而,冠状动脉造影并不可说明管壁出现了如何性质的病变、病变的具体结果以及严重程度等,只能给予一个动脉管腔的形状,冠脉造影的单一形态学不能较全面的对狭窄的冠状动脉进行功能学评价,以及对近期和远期的预后更难预测。在动脉硬化类疾病中,可以说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多发而且是最重要的,目前我们主要观察它的表现形式是动脉管壁不具备伸缩性、管壁厚度变宽且硬、管腔变小,其特征是发生病变的动脉膜由内到外,和其他病变发生整合,比如某些区域堆积有复合糖、脂质,并伴随钙质沉积,逐渐变为斑块,同时可观察到动脉中层慢慢消失,出现斑块破裂、内出血、某些部位出现血栓等。通过观察细胞组织以及运用分子生物学实验得知动脉粥样硬化会出现大量的平滑肌细胞,到处游动着的巨噬细胞;以及相当多的结缔组织基质,比如蛋白多糖、弹力和胶原纤维等;以及大量脂质集中于细胞的内外。因此仅仅基于冠状动脉造影得到的正常血管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正常冠状动脉参考血管,不同程度的重构现象可能在这些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受累的冠状动脉组织中出现。所以,上世纪90年代荷兰学者Nico Pijls率先提出了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feserve,FFR)的定义,它是一种生理学指标,可有效的表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狭窄的具体情况、程度和某些动脉可供血指数,具体而言它是冠状动脉在狭窄处最大血流量和正常情况下此动脉最大血流量间的比值,Pijls的研究为功能性血运重建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FFR在评估心肌缺血方面,其准确性远远高于无创的心电图运动试验、负荷超声心电图和同位素心肌灌注扫描等检查。
  那么,如何对临界病变的冠状动脉进行功能学的评价,FFR作为一个简单、可靠、重复性较好的生理学指标,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检查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冠状动脉病变,FFR是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来评估患者真实心肌缺血的冠脉狭窄病变情况,并指导合理的经皮冠脉内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通过FFR检测就能有效降低过度的治疗造成的经济负担和手术风险。
  本课题研究旨在探讨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在冠心病临界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采用常规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冠脉狭窄在50%-70%的患者60例行FFR检查。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肌病、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多支血管完全闭塞的患者。根据 FFR的界值0.75分为三组,即:FFR≥0.75不予介入干预仅行药物治疗组20例, FFR<0.75的随机分为介入干预组20例和不予介入干预仅给予单纯药物治疗组20例。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在观察期内记录三组患者缺血性胸痛复发、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支架内狭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的出现次数。通过SPSS16.0软件对全部信息内容展开统计学研究分析,运用均数±标准差( X±S)代表计量数据,运用t检验方法进行正态分布测定,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或率表示,其比较采用卡方(X2)检验方法进行分类变量测定,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最终三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三组患者的基础临床特征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冠心病家族史、心脏射血分数(LVEF)低于50%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别。三组患者全部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灵)治疗。三组患者在口服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以及他汀类药物都没有出现差异。在手术前每位病人都进行了硫酸氢氯吡格雷(波立维)口服对症处理,行PCI的B组病人,在手术结束后持续进行硫酸氢氯吡格雷(波立维)治疗至少12个月。在随访观察期内,FFR值≥0.75的A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并没有出现常见的不良心血管疾病,同时在他们出院随访观察期内可知没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但有两位病人出现心绞痛症状,共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2例(10.0%);FFR值<0.75的进行了PCI治疗的B组患者中,住院期间并没有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但对他们出院半年后进行随访观察,可知有两位病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可能是支架中出现血栓,有一位病人再次出现心绞痛症状,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人数共3人(15.0%);FFR值<0.75的C组未行PCI治疗的病人,在医院中出现心绞痛症状再次发作的共有四位,对他们出院半年后进行随访观察可知有两位病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三位病人再次出现心绞痛症状,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人数共9人(45.0%)。通过三组患者对比分析,相对于C组而言,B组出现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少,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相对于行PCI治疗的B组,A组出现的常见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少,然而并没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只进行了药物治疗的A组与未行PCI治疗的C组在常见心血管不良事件出现病例中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且A组明显低于C组。
  结论:
  1.对于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要行生理功能学评价以指导介入治疗,对于FFR<0.75的患者应行介入干预治疗。
  2.测量FFR值方法简单、结果精准、创伤小,对判断其冠脉狭窄病变对血管功能的影响并决定是否行介入干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