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昔阳拉话戏调查与研究
【6h】

昔阳拉话戏调查与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述评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关于拉话戏的地域背景

1.4 拉话戏的形成与发展

2 拉话戏的剧目与内容

2.1 剧目分类

2.2 剧目内容

2.2.1 传统剧目

2.2.2 新编剧目

2.3 语言特色

2.3.1 语言生活化

2.3.2 语言本土化

3 拉话戏的艺术特色

3.1 音乐体制

3.1.1 音乐唱腔

3.1.2 伴奏乐器

3.2 表演体制

3.2.1 脚色行当

3.2.2 表演形式

3.2.3 表演风格

3.3 舞台美术

3.3.1 道具

3.3.2 化妆

3.3.3 服饰

3.4 演出活动

4 关于拉话戏民间艺人的传承与演出概况

5 昔阳拉话与井陉拉花的比较

5.1 历史渊源比较

5.1.1 地缘关系

5.1.2 民间传说

5.1.3 来源年代

5.2 音乐体制比较

5.2.1 音乐唱腔

5.2.2 伴奏乐器

5.3 表演体制比较

5.3.1 表演形式与内容

5.3.2 表演动作与风格

5.4 化妆服饰与道具比较

6 关于拉话戏的生存现状与存在问题

6.1 艺人相继谢世,传承面临危机

6.2 专业人才缺乏,人员流动性强

6.3 形成时间较短,缺乏精品剧目

6.4 现代文化冲击,观众流失严重

6.5 关于拉话戏传承发展的几点建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昔阳县路家峪村戏台碑刻

附录B 拉话戏保护措施与计划

附录C 拉话戏传统剧目

附录D 拉话戏《闹洞房》节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展开▼

摘要

昔阳拉话戏作为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昔阳县东南部的三都乡路家峪村一带。拉话戏是以当地民间歌舞“拉话”为基础,逐步形成的新剧种,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拉话戏的表演共八人,行当分花脸、老生、小生、小旦四种,每个角色均为二人。据老艺人讲,“拉话”最初叫“文故事”,后来随着民间文艺活动的频繁,人们逐渐丰富了它的故事情节。“文故事”表演的主要动作是“拉鞭”,久而久之,人们把“文故事”叫成了“拉话”。“拉话”作为民间歌舞表演,最初仅在传统节日、庙会祈神时演出,并没有扩大其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拉话”在舞步上有了新变化,队形上做了新调整,“拉话”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了新发展,在历次的民间艺术汇演和群众文艺活动中,都颇受人们的喜爱。
   1980年,昔阳县有关部门组织戏剧工作者根据“拉话”传统节目《崔虎抢亲》创作了《闹洞房》,该剧在传统“拉话”的基础上增加了武旦、小丑等行当,在“拉话”传统单曲体演唱的基础上吸收当地民歌小曲,采用重复和回旋的方式丰富了调式。改革后的“拉话”有了戏剧冲突,由“讲故事”发展为“演故事”,增强了舞台的表演性。此次改革标志着昔阳“拉话”正式由民间歌舞发展为地方戏曲剧种。此后,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和2006年的全新改革后,拉话戏再一次焕发青春,成为晋中市较有影响力的民间艺术活动。多年来,昔阳拉话戏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顽强的生命力,牢牢扎根民间,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当中。
   拉话戏的表演者在表演拉话戏时,伴着沉稳有力的节拍,做出各种步法与队形的变化,用圪节鞭、竹板、八角鼓、钱杆四种道具配合“拉”、“打”、“拍”、“转”的动作,形成了拉话戏独特的表演方式。这种刚柔相济、粗中有细的民间表演艺术,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2008年昔阳拉话戏入选晋中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4月24日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多种文化形式的冲击下,昔阳拉话戏仍旧保留着它的传统形式,但伴随表演传统拉话戏的民间艺人相继离世,拉话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危机。虽有各级地方政府与文化部门极力保护,但依然难以挽回其日渐衰落的命运。尽管昔阳拉话戏两次以民间舞蹈的名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没有被申报为戏曲类项目。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拉话戏的民间舞蹈艺术方面,缺乏对其作为地方戏曲剧种的系统研究,并且也未在艺人班社、拉话戏的生存发展及其与井陉拉花的关系等方面有所涉足。本论文试图通过对现有文字资料的挖掘与整理,结合田野调查的方式,把拉话戏作为地方戏曲剧种来进行整体研究,探索地方小戏生存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一,拉话戏的生存环境、前人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二,拉话戏的发展脉络,关于拉话戏来源的民间传说,拉话戏剧目的分类研究,并整理补充了拉话戏表演者的资料。三,拉话戏的音乐、表演与舞美艺术特色。四,昔阳拉话戏的生存现状及其未来发展。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昔阳拉话与井陉拉花进行比较,通过实地调查与现存文物的实证比较得出结论:昔阳拉话的产生应早于井陉拉花。拉花是由山西传入河北,进入河北后又结合当地民间艺术形成了自己新的特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