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路径研究
【6h】

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路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必然性分析

第一节 传统文化

第二节 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寻求传统文化的必然

第三节 传统文化建构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传统文化参与建构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第二节 微观电视环境分析

第三章 传统文化参与电视文化身份的内容建构:以传统文化类电视栏目为例

第一节《百家讲坛》:文化走下神坛

第二节 《汉字英雄》等:开启益智新风尚

第三节《传承者》:民间文化守望者

第四章 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思想建构:以电视剧为例

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想在电视剧中的艺术呈现

第二节 传统文化电视剧呈现的现存问题

第五章 传统文化参与电视文化身份的美学建构:以大型综艺晚会为例

第一节 央视秋晚: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的美学创新

第二节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央视直播的美学建构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麦克卢汉在20世纪曾预言地球将会是一个村落,到今天已然成为现实。全球的紧密联系不单体现为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更体现为信息的快速传播,在数字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的速度前所未见。电视作为一种影像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交流看似没有直接的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目的,但是一个国家在文化交流当中的独特身份和地位却潜在地影响着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利益。在今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消费不是简单的对物品的使用价值的消耗,如鲍德里亚所言,消费也是符号的占有和接受,因此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几乎不容置疑。美国学者在上世纪晚期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便道出了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前所未有的紧密关系,及对别国的文化扩展将带来无法估量的经济和政治的利益。当电视这种媒介依靠数字技术而变得无所不在时,文化的扩展就轻而易举,人们不需要把物质产品运输到另一个地方,而只需要将影像复制传输,一个地方的人群就可以了解到别样的文化。所以,电视对于文化交流居功至伟。
  在21世纪没有哪个发达国家不是竭力树立自身文化形象,尽可能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显然发展中国家往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为它们首先面临的是发达国家文化产品的入侵或殖民,民众甚至会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羞愧和怀疑而试图彻底抛弃,这又连带导致经济和政治陷入被动。
  中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被裹挟着带入全球文化交融的漩涡之中,中国人广开文化大门欢迎四方来客,这种开放的心态本来无可厚非,因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历史就是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然而由于近代中国在经济上的落后使得中国人在文化上也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不自信,总是不由自主地向西方看齐。
  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国电视同样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节目形式上模仿西方、购买版权,直接舶来西方的电视节目;在内容上回避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的现实,而将镜头对准了大都市男女活色生香的精彩生活。加之大众文化以铺天盖地之势呼啸而来,为了追求收视率,精英向大众投降,深刻向肤浅缴械、责任向娱乐让步,中国电视上出现了大量思想浅薄、内容匮乏、娱乐至上的三俗节目,电视的舆论监督、思想教化的功能完全被忽视,致使很多有识之士认为电视仅是无聊的人打发时光的工具而很少打开电视。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中国电视逐步丧失了自己独立的身份,在全球的平台上找不到自己立足的位置。
  进入21世纪以来,权利核心层和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化软实力”日渐重视,将文化繁荣提升到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中国电视界开始了对自身文化及建构路径进行回顾整理和摸索探寻。于是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电视节目在屏幕上出现,涌现出以《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传承者》为代表的以传统文化为主要符号的电视栏目;以《康熙大帝》、《闯关东》、《大秦帝国》等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思想的电视剧;以央视全息山水景观晚会—央视中秋晚会等为代表的电视综艺晚会。这些电视节目分别从内容、思想、美学诸方面进行了中国电视“民族性”的有益探索,使中国电视人看到了中国电视身份构建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
  本文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现实问题出发,通过对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电视结合的必然性考量,在分析电视媒介环境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身份建构的途径进行了细致分析。全文共分为五章对“传统文化参与建构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路径”问题进行了论述。
  第一章重点分析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电视结合的必然性与可行性。一方面,中国电视要建构自身的独立文化身份必须向传统文化寻找资源支持,传统文化是中国电视保持民族性的支柱,是建构“想象共同体”的必然之选。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和生态环境在今天受到冲击,生存空间被挤压,传统文化被迫只能改变自己的传承方式,电视作为目前拥有最多受众的大众媒体拥有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对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为传统文化参与电视身份建构提供了可能。所以无论从电视角度看,还是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二者的结合都实属必然。
  第二章从媒介环境入手,对中国电视的宏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电视本身的微观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前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政治环境、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在电视身份建构方面的高度契合的文化环境、电视产业化快速发展、技术的成熟与完善等都为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身份建构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然而不容乐观的是,从微观层面看,中国电视还存在着过度依靠版权引进、原创节目稀缺、电视娱乐化倾向明显等问题。宏观有利的环境背景与微观上不尽如人意的电视表现使得中国电视身份建构越发显得必须与紧迫。
  第三章以电视在21世纪以来出现的、以优秀传统文化中可直接呈现的内容为节目主体的电视栏目为载体,重点分析了:使文化走下神坛的《百家讲坛》、开启益智新风尚的《汉字英雄》等、民间文化守望者《传承者》等栏目,对传统文化参与电视文化身份的内容建构路径进行了探析,并指出内容建构是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基础。
  第四章通过对多部优秀电视剧的分析,总结出21世纪以来电视剧对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刚健自强、人伦和谐等优秀思想的传承方式,同时也对传统文化在电视剧呈现过程中突出的粗制滥造、格调低下问题,价值扭曲、导向错误问题,伦理失范等问题做了较详尽的分析。通过近20年来电视剧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传统文化参与电视的思想建构途径进行了论述,并指出思想建构是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核心。
  第五章以央视中秋晚会和北京奥运会的电视直播为对象,通过晚会地点的选择、精湛的舞台设计、中国风格晚会编排的分析,对央视秋晚的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的美学创新进行了论述;通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蕴含的传统美学思想、诗乐舞画结合的传统美学意象、传统美学的现代技术表达的分析,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央视直播的美学建构进行了论述。最后总结中国电视美学身份的建构必须依靠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具体路径之所在,并指出美学建构是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关键。
  通过对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构建的路径研究可以看出,无论从内容层面、思想层面还是美学层面,传统文化都可以为中国电视建构自身的文化身份提供重要元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塑造形成的中国电视的崭新身份一定可以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与标识性,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