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追寻“十七年”小说中教育的踪迹
【6h】

追寻“十七年”小说中教育的踪迹

代理获取

目录

引言

1 “十七年”时期的社会语境和教育状况

1.1 “十七年”小说生成的社会语境

1.2 “十七年”时期的教育状况

2 “十七年”小说中关于教育的踪迹

2.1 小说中学校教育的工作者

2.2 小说中社会教育方式的书写

2.3 小说中社会教育的对象

2.3.1 中间人物和边缘化的女性

2.3.2 知识分子

3 “十七年”小说的教育现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十七年”小说通常被当作是1930年代左翼文学,19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延续。受国家文化政策的规训,曾经被视为文化启蒙主体的知识分子,建国后屡次受到冲击,成为思想改造的对象,教育领域经受的震荡也在所难免,“教育”所处的尴尬位置自然不难想象。在“十七年”这个承上启下的时间段内,现在与过去发生了断裂,国家迈入现代性的进程中,教育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十七年”小说也在这样特殊的时代政治语境中展开创作,因此社会语境是研究“十七年”小说时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但是倘若仅仅局限于政治语境中,又会落入意识形态文学的怪圈。
  所以本篇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十七年”时期的社会语境和教育状况进行梳理;第二部分,以教育为切入点,从中学校教育工作者、社会教育方式和社会教育的对象这三个方面来研究“十七年”小说。学校教育工作者主要指学校教师,并结合现代部分和文革之后的八九十年代进行对比分析。社会教育在“十七年”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因而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社会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教育方式的特殊,社会教育的对象从中间人物、边缘化女性和知识分子三类人物进行研究;第三部分以现代性理论为依托,分析“十七年”小说具有的教育现代性,从小说与教育的关系推及文学与教育的关系,进一步理清“十七年”小说中文学和教育之间相互扭结的复杂关系。本文采用文学史和教育史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思考,以期发现“十七年”小说多维度的文学价值。

著录项

  • 作者

    郑瑞丹;

  •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
  • 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蔡智敏;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小说;
  • 关键词

    十七年小说; 社会教育; 文学价值;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1:06:42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