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共革命在一个村庄的经历——以1942年的兴县任家湾村为例
【6h】

中共革命在一个村庄的经历——以1942年的兴县任家湾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一、任家湾村社会生态

二、走向革命与全能:任家湾村政权的变迁与再造

三、任家湾村土地关系、阶级嬗变及人口变化

四、传统与革命的碰撞:任家湾村的村落文化与宗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科研和论文情况及在校所获荣誉

个人简况

承诺书

展开▼

摘要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以陕北、晋西北为依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了晋绥根据地。在晋绥根据地,中共对外坚持持久的对日抗战;对内,中共对根据地进行了强力改革,在其内部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这一变迁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并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新中国的政治走向。 本文即以1942年前后的晋绥根据地之典型村落——兴县任家湾村为考察对象,试图从村庄政治生态的重构、土地关系和阶级的嬗变、人口的变化以及村落社会文化的转变等几个方面,阐述任家湾村在中共政治强力推动下社会变动的历史景观。 文章分引言、正文、结语共六个部分,集中围绕1942年前后的任家湾村在当时革命与战争的历史场景下,所产生的社会生态的变迁。文章首先在引言中概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已有研究的回顾和研究的方法。为了更好的理解当时任家湾村发生变迁的历史背景,在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任家湾村的基本社会生态,其中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当地的经济概貌和村落文化。第二章作为文章正文的开始,主要内容包括晋西事变前的村政权、村选和村政权的重塑、村选后任家湾村的党群组织、以及村政权再造后任家湾村各阶层的政治认同问题。从该村政治生态的转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共力求通过基层权力主角的重塑,使新的村政权成为中共与乡村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进而获取民众的支持,达到对社会资源控制的目的。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在革命与战争的环境下,任家湾村土地、阶级关系的嬗变及其人口的变化。从对上述三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革命和战争的复杂历史条件下,任家湾村的村庄经济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反而出现了土地由集中走向分散、村民大量非正常分家、人口减少等新的令人耐人寻味的历史图景。第四章则进一步分析了在乡村政治生态和社会经济发生裂变的情况下,任家湾村落文化的变迁。最后结论,对任家湾村在1942年前后的变化进行概括归纳。通过对这个根据地典型村落的研究,进而全面认识中共政权与社会发展变迁关系的变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